查古籍
瘧病者,陰邪閉束,郁其少陽之衛(wèi)氣也。以暑蒸汗泄,寒入汗孔,舍于腸胃之外,經(jīng)臟之間,秋傷于風,而瘧作矣。其證陰陽交爭,陰勝于陽則發(fā)寒,陽勝于陰則發(fā)熱。陽旺而發(fā)之速,則寒少而熱多。陽虛而發(fā)之遲,則寒多而熱少。陽氣日盛,則其作日早。陽氣日衰,則其作日晏。陽氣退敗,不能日與邪爭,則間日乃作。如先寒后熱,而為寒瘧,以柴胡栝蔞干姜湯主之。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而為牡瘧,以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如先熱后寒,而為溫瘧,及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而為癉瘧,統(tǒng)以白虎桂枝柴胡湯主之。如瘧證脾濕有寒屬虛者,以六君子湯主之。如久瘧不愈,結(jié)為 瘕,名曰瘧母者,以減味鱉甲煎、丸主之。
柴胡栝蔞干姜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干姜(三錢) 栝蔞(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嘔,加半夏。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干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白虎桂枝柴胡湯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半杯) 桂枝(三錢)柴胡(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六君子湯
人參(三錢) 白術(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陳皮(三錢) 倍加柴胡,并加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大半杯,溫服。
減味鱉甲煎丸
鱉甲(二兩四錢)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六錢) 人參(二錢) 半夏(二錢)甘草(二錢) 桂枝(六錢) 芍藥(一兩) 丹皮(一兩) 桃仁(四錢) 阿膠(六錢) 大黃(六錢) 干姜(六錢) 葶藶(二錢) 上為末,用清酒一壇,入灶下灰一升,著鱉甲于中,煮令消化,絞汁去渣,入諸藥煎濃,留藥末,調(diào)和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瘧病者,陰邪閉束,郁其少陽之衛(wèi)氣也。以暑蒸汗泄,寒入汗孔,舍于腸胃之外,經(jīng)臟之間,秋傷于風,而瘧作矣。其證陰陽交爭,陰勝于陽則發(fā)寒,陽勝于陰則發(fā)熱。陽旺而發(fā)之速,則寒少而熱多。陽虛而發(fā)之遲,則寒多而熱少。陽氣日盛,則其作日早。陽氣日衰,則其作日晏。陽氣退敗,不能日與邪爭,則間日乃作。如先寒后熱,而為寒瘧,以柴胡栝蔞干姜湯主之。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而為牡瘧,以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如先熱后寒,而為溫瘧,及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而為癉瘧,統(tǒng)以白虎桂枝柴胡湯主之。如瘧證脾濕有寒屬虛者,以六君子湯主之。如久瘧不愈,結(jié)為 瘕,名曰瘧母者,以減味鱉甲煎、丸主之。
柴胡栝蔞干姜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生姜(三錢) 大棗(三枚) 干姜(三錢) 栝蔞(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嘔,加半夏。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干姜(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白虎桂枝柴胡湯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半杯) 桂枝(三錢)柴胡(三錢) 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六君子湯
人參(三錢) 白術(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甘草(二錢) 陳皮(三錢) 倍加柴胡,并加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大半杯,溫服。
減味鱉甲煎丸
鱉甲(二兩四錢) 柴胡(一兩二錢) 黃芩(六錢) 人參(二錢) 半夏(二錢)甘草(二錢) 桂枝(六錢) 芍藥(一兩) 丹皮(一兩) 桃仁(四錢) 阿膠(六錢) 大黃(六錢) 干姜(六錢) 葶藶(二錢) 上為末,用清酒一壇,入灶下灰一升,著鱉甲于中,煮令消化,絞汁去渣,入諸藥煎濃,留藥末,調(diào)和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