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打夏
豆科棘豆屬植物輪葉棘豆Oxytropis chiliophylla Royle的全草。7~9月采集全草,洗凈切段,曬干。
苦,寒。有小毒。
止血消炎,止瀉鎮(zhèn)痛。用于創(chuàng)傷出血,瘡癤腫痛,腸炎腹瀉;外用可消腫止痛,止血。
1~3錢。
莪大夏(藏名)
《西藏常用中草藥》
為豆科植物輪葉棘豆的全草。7~9月采收。
生于高山干燥的山坡。分布西藏等地。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根皮暗褐色。莖極短,外面被宿存的托葉與葉柄所包被。羽狀復(fù)葉密集,長5~20厘米;托葉披針形,與葉柄基部連合,密被白色綿毛;小葉很小,多而密,每3~6小葉輪生,卵形或近圓形,長約0.3~0.5厘米,下面疏被綿毛和疣狀腺體??偁罨ㄐ蛴?~15朵花;花梗與復(fù)葉近等長,密被白色綿毛;萼管狀,長約1厘米,疏被黑色和白色綿毛及腺體;花冠藍(lán)紫色。莢果長橢圓形,微彎,無毛,有疣狀腺體。
性涼,味苦。
止血消炎,止瀉鎮(zhèn)痛。治創(chuàng)傷出血,瘡癤發(fā)炎,腸炎腹瀉。外用可消腫止痛。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打夏。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輪葉棘豆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xytropis chiliophylla Royle
采收和儲藏:7-9月采集全草,洗凈,切段,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500-5200m的山坡碎石地、山頂、山坡草地、河灘、湖盆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輪葉棘豆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15cm。莖極短縮,長約2-3cm,基部被宿存的托葉和葉柄所包。葉長4-5cm;托葉披針形,膜質(zhì),密被淡黃色長柔毛和腺點;葉柄與葉軸疏被長柔毛和腺點;小葉多數(shù),輪生,卵形或長圓形,長2-3cm寬約1mm,邊緣內(nèi)卷,兩面密被短柔毛和腺點。花3-6朵排成總狀花序;總花梗短于葉,密被長柔毛和腺點;苞片卵形,長約1cm,密生腺點;花萼長約1.4cm密被白色、黑色的長柔毛和腺點,萼齒長及萼管的1/4;花冠紫色,旗長約2.4cm,翼瓣長編印2cm,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先端的喙長約2mm;子房密被絹質(zhì)長柔毛。莢果鐮狀長圓形,長約2-3cm,寬5-7mm,被白色或與黑色混雜的長柔毛和疣狀腺點?;?、果期5-8月。
全草含鈣、鉀、鈉等無素。
心;肝經(jīng)
涼;苦
止瀉;止血;解毒消腫。主腸炎腹瀉;創(chuàng)傷出血;瘡癤腫痛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打夏
來源豆科棘豆屬植物輪葉棘豆Oxytropis chiliophylla Royle的全草。7~9月采集全草,洗凈切段,曬干。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止血消炎,止瀉鎮(zhèn)痛。用于創(chuàng)傷出血,瘡癤腫痛,腸炎腹瀉;外用可消腫止痛,止血。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輪葉棘豆拼音注音Lún Yè Jí Dòu別名莪大夏(藏名)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輪葉棘豆的全草。7~9月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干燥的山坡。分布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根粗壯,根皮暗褐色。莖極短,外面被宿存的托葉與葉柄所包被。羽狀復(fù)葉密集,長5~20厘米;托葉披針形,與葉柄基部連合,密被白色綿毛;小葉很小,多而密,每3~6小葉輪生,卵形或近圓形,長約0.3~0.5厘米,下面疏被綿毛和疣狀腺體??偁罨ㄐ蛴?~15朵花;花梗與復(fù)葉近等長,密被白色綿毛;萼管狀,長約1厘米,疏被黑色和白色綿毛及腺體;花冠藍(lán)紫色。莢果長橢圓形,微彎,無毛,有疣狀腺體。
性味性涼,味苦。
功能主治止血消炎,止瀉鎮(zhèn)痛。治創(chuàng)傷出血,瘡癤發(fā)炎,腸炎腹瀉。外用可消腫止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輪葉棘豆拼音注音Lún Yè Jí Dòu別名打夏。
英文名all-grass of Whorlleaf Crazyweed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輪葉棘豆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xytropis chiliophylla Royle
采收和儲藏:7-9月采集全草,洗凈,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500-5200m的山坡碎石地、山頂、山坡草地、河灘、湖盆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輪葉棘豆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15cm。莖極短縮,長約2-3cm,基部被宿存的托葉和葉柄所包。葉長4-5cm;托葉披針形,膜質(zhì),密被淡黃色長柔毛和腺點;葉柄與葉軸疏被長柔毛和腺點;小葉多數(shù),輪生,卵形或長圓形,長2-3cm寬約1mm,邊緣內(nèi)卷,兩面密被短柔毛和腺點。花3-6朵排成總狀花序;總花梗短于葉,密被長柔毛和腺點;苞片卵形,長約1cm,密生腺點;花萼長約1.4cm密被白色、黑色的長柔毛和腺點,萼齒長及萼管的1/4;花冠紫色,旗長約2.4cm,翼瓣長編印2cm,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先端的喙長約2mm;子房密被絹質(zhì)長柔毛。莢果鐮狀長圓形,長約2-3cm,寬5-7mm,被白色或與黑色混雜的長柔毛和疣狀腺點?;?、果期5-8月。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鈣、鉀、鈉等無素。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性味涼;苦
功能主治止瀉;止血;解毒消腫。主腸炎腹瀉;創(chuàng)傷出血;瘡癤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