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狐惑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因傷寒病后,余毒與濕 之為害也?;蛏哒钪?,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為患亦同。
其證則面色目 ,或赤或白,或黑,時時不一,喜睡,目不能閉,潮熱聲啞,腐爛之處,穢氣熏人。若胃壯能食,堪受攻藥,或病勢緩,治多全也。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qiáng)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rèn)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xì)闡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xué)習(xí)。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狐惑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因傷寒病后,余毒與濕 之為害也?;蛏哒钪?,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為患亦同。
其證則面色目 ,或赤或白,或黑,時時不一,喜睡,目不能閉,潮熱聲啞,腐爛之處,穢氣熏人。若胃壯能食,堪受攻藥,或病勢緩,治多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