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心理學》 三、艾森克人格調查表(EPI)和問卷(EPQ)

    英國H.J.Eysenck于1952年編制了Maudstey醫(yī)學問卷,計個40項目,主要調查神經質(neuroticism),后來稱N量表,以后(1959年)發(fā)展成Maudstey人格調查表(MPI),增加了E量表,即調查外向(extrovistion)和內向(introvision);1964年在N和E量表上加了一個效度量表,即L(lie,虛假或掩飾)量表,成為艾森克人格(或個性)調查表(EPI),1975再加入P(psychoticisim,精神質)量表,改稱艾森克人格(或個性)問卷(EPQ)。EPI由N.E和L組成,分英國版和美國版兩種。英國版為成人用,分A、B兩式,常模是各年齡組的均數(shù)和標準差。美國版適用9~16歲以及成人,也分A、B兩式。EPQ系H.J.Eysenck及其夫人SybilB.G.Eysenck在EPI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由P.N.E和L組成,分兒童(7~15歲)和成人(16歲以上)兩套,也有英國和美國兩個版本。我國根據(jù)英國版作了修訂,由龔耀先主持,全國28個單位協(xié)作制定兒童和成人兩套全國常模。陳仲庚建立了成人的北京常模。

    (一)艾森克人格量表的理論基礎

    艾森克認為人格是多維結構,首先提出N維,即情緒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最不穩(wěn)定的為神經質。再提出E維,即外向和內向。他申明他借用C.G.Jung,內外向這一詞,但概念與之不同。Jung的內外向是指力必多(liBido)表現(xiàn)方式,艾森克卻聯(lián)系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興奮和抑制的強度。P維是晚近發(fā)展的,不如N和E量表成熟,他認為正常人中或多或少也有些不正常的個性,在不很嚴重時并非病理人格。但當神經和精神質在不利因素影響下可發(fā)展成病理的,有時神經質可發(fā)展為神經癥,精神質可以發(fā)展成精神病或病理人格。L量表不完全是測驗受試者“掩飾”傾向(即不真實的回答),同時還測驗某些其他人格特點,如在MMPI時所論及的一樣。

    N及E都是雙向維度,如情緒可從極度穩(wěn)定移行至極度不穩(wěn)。同時各維度是交叉的,例如,內向(或外向)的人同時也可能屬于情緒穩(wěn)定(或不穩(wěn)定),還可能有或沒有明顯的神經質。這樣一來,人們的個性便組合成許許多多的類型了。例如,以E維為X軸,N為Y軸,交叉成十字,艾森克在這十個字的外圍作一圈,在圓周上的移行點有許多,可代表許多人格類型。同時他認為,這個交叉的十字的外圍作一圈,在圓周上的移行點有許多,可代表許多人格類型。同時他認為,這個交叉的十字所分成的四個相,為外向-情緒不穩(wěn)、外向-情緒穩(wěn)定、內向-情緒穩(wěn)定、內向-情緒不穩(wěn),分別相當于古代的四個氣質類型,即膽汗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

    (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國內的這個問卷譯名為“艾森克個性問卷”,認為個性與人格是同義語。

    英國版的EPQ是兒童本,共97項。其中P:17;E:24;N:20;L:20,16項不計分。成人本共101項,其中P:25;E:21;N:23;L:21,11項不記分。我國修訂的全國常模本,篩選出兒童和成人本各88項,均記分。其中P、E、N、L在兩本中分別為18、25、23、22;23、21、24、20。四個量表的各項目混合排列。受評人對每一項目選擇回答“是”或“否”。按記分鍵計算出各量表的粗分。原本取各年齡組的粗分均數(shù)和標準差為常模,以判斷受評者在各量表的位置,如內向或外向、情緒穩(wěn)定或不穩(wěn)定等。我國全國常修訂本則以各年齡組的T分為常模(均數(shù)為50,標準差為10)。由于兩極量表有過渡型,經設T38.5~T43.3及T56.7~T61.5這兩個范圍的各12.5%的人數(shù),稱傾向內向(或外向)或傾向穩(wěn)定(或不穩(wěn)定)。經每一維度便劃分出五個類型,如內向(12.5%),傾向內向(12.5%),中間(50.0%);傾向外向(12.5%)以及外向(12.5%)等五型。N維度類推。P維度及L量表似非雙向量表,以計分高于平均數(shù)的程度來判斷。如P維在T61.5以上的表示神經質非常明顯,在T56.7~T61.5這范圍的為傾向神經質,在T56.7以下的屬正常范圍。L量表原來是用來表示評定結果的有效或無效,照例T70以上者評定無效。前面提過,此量表的意義不全如此,所以應參考其他含義作解釋。

    我國的全國常模取樣是1981~1982年在六大區(qū)域13個省市共測驗了正常人2,517名、兒童3,901名。兒童全部系學生、成人包括各種教育程度和職業(yè),并注意了居住域市和農村以及性別的比例。為了使樣本的代表性好,兩套(兒童和成人)標準化樣本均年齡組人數(shù)一致,男女人數(shù)各半,其他如居住、教育程度的分配均較一致。每套各取1,000人。在兩套量表的各分量表的相關研究中發(fā)現(xiàn),L與P、N呈非常顯著的負相關;P與N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對87名小學生(相隔2月以上)和49名中學生(相隔一學期)作重測相關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前者的P、E、N及L各量表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5819~0.6694,后者為0.6168~0.6453。重測雖然很長,但相關系數(shù)仍較高。修訂量表與原量表的結果比較,以及中國受試者的結果與英國和希臘的進行比較,在年齡和性別有個別維度的關系方面均比較一致,但也表現(xiàn)了國度差異。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