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芳草)溫脾暖胃快滯
縮砂(專入脾胃。兼入肺腎大小腸膀胱)。辛溫而澀。故書號為醒脾調胃要藥。然亦兼入肺腎大小腸膀胱。是以同檀香白豆蔻則能入肺。同人參益智則能入脾。同黃柏茯苓則能入腎。同赤石脂則能入大小腸。其言醒脾調胃??鞖庹{中。則于腹痛痞脹有功。(痛有喜按拒按之別。若使痛喜手按。多屬脾胃虛寒。治須用此。否則切禁。痞有因寒因熱因暑因濕因痰因氣因血因食之別。亦須審其兼癥兼脈以求。不可盡以砂仁為治也。)入大腸則于赤白瀉痢有效。入肺則于咳嗽上氣克理。(瀉痢由于寒濕者宜用。熱濕者勿用。)至云止痛安胎。并咽喉口齒浮熱能消。亦是中和氣順之意。(胎挾寒滯者始宜。熱屬虛浮者方用。)若因實熱而云胎氣不和。水衰而見咽喉口齒燥結者服之。豈能是乎?故虛實二字。不可不細辨而詳察耳。出嶺南。研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