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此證百藥不效者,時醫(yī)只守方書相沿之說,及時下常用之方,必不能救此大病。今錄高士宗石破天驚之說,壯同志之膽,而為破釜沉舟之計。
頭痛之證有三∶一,太陽頭痛;一,少陽頭痛;一,厥陰頭痛。太陽之脈,上額交巔絡腦,而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太陽頭痛,寒痛也。少陽之脈,上抵頭角,而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少陽頭痛,火痛也。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而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厥陰頭痛,風痛也。頭痛雖有寒、火、風三者之異,尤當觀其微劇,察其陰陽。身有他病而兼頭痛,痛之微者也。獨患頭痛,其痛欲死,痛之劇者也。凡陰血虛而陽熱盛,則痛微;若陽氣虛而陰寒盛,則痛劇。風火頭痛,有余則清散之,不足則滋補之。陰寒頭痛乃陰盛陽虛,所謂陽虛頭痛者是也,非桂附參 不能治之。世遇頭痛之證,便謂外受風寒,即與發(fā)散。發(fā)散不愈,漸加寒涼,非芎、防、荊、羌即芩、連、梔、膏,風火頭痛而遇此不致傷身,若陽虛頭痛而遇,必致此殞命矣。可不慎哉!
世有三陰無頭痛之說,豈知陽虛頭痛,純屬陰寒,陽幾絕滅,病此者十無一生。所以然者,一如日不麗天,下沉于海,萬方崩陷也。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陽日也,地有四海,人亦有四海,頭為髓海,胸為氣海,胃為谷海,胞中為血海。在天之日,晝行于天,夜行于海,在人之日,既行于天,亦行于海。自頭項至尾閭,如日之行乎天也,自血海至髓海,如日之行于海也。今陽虛頭痛,乃陰寒蔽日,逆于髓海,不能上巔至項,以行于背,反從陽入陰,以行于腹,是以頭痛不已則心煩,心煩者,陽光逆于氣海也。心煩不已則嘔吐,嘔吐者,陽光逆于谷海也,嘔吐不已則神昏,神昏者,陽光逆于血海也。頭痛至神昏,則入陰之盡,如日沉海底矣。此癥治之得法,百中僅能救其二、三,而淺學之醫(yī),妄投湯藥,至治之不效。有云肝風入腦者,有云客氣犯腦者,有云真頭痛者,其言如是,而散風散寒之藥,終以不免。豈知散之之法。非所以治之,適所以害之旨哉?!鹅`柩·四海論》云∶“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diào)者利,不知調(diào)者害?!逼浼慈漳嬗诤V^痛,而醫(yī)者倒行逆施,不善治而致死之謂歟。
愚按∶高士宗此論,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但恨有論無方,所云“非桂附參 不能治之”。膚淺之語,不足尚也。余擬白通湯,倍加附子為的劑。蓋陽氣起于下焦,妙在重用附子之辛熱,在下以啟之,干姜從中以接之,蔥白自上以通之,可以救十中之一。
眩暈者,眩冒而旋轉(zhuǎn)不定也?!吨烈笳摗吩弧谩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贝搜詫嵶C也,宜以二陳湯加防風、玉竹、川芎、天麻、白術、鉤藤主之。屬痰飲者,倍半夏,再倍加澤瀉?;鹗⒄呒狱S芩、元參。《衛(wèi)氣篇》曰∶“上虛則眩。”此言虛證也,宜加參、 ,虛甚者加附子。《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贝搜圆≡谏?,而根起于下,宜加肉蓯蓉、附子、巴戟天。如大虛諸藥不效者,宜鹿茸一兩,酒煎,入麝香一厘服之,此即《經(jīng)脈篇》所謂∶“督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之義也?!贝送?,又有火亢眩暈不可當者,大黃酒炒三遍,研末,茶清調(diào)下。此證與頭痛,不專為表病,以頭為諸陽之會,陽主外,故列于表證。(經(jīng)解)《脈要精微論》曰∶“浮而散者為 仆。”蓋 與瞬同。項藉傳云∶“ 目視之?!敝^目動使之也。仰面曰僵,覆面曰仆,即風虛眩暈卒倒是也。《口開篇》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薄督?jīng)脈篇》曰∶“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zhuǎn),轉(zhuǎn)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