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入門》 膈噎

    作者: 李橚

    三焦枯槁成膈噎,飲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妒琛吩啤秒跤芯芨褚?,即隔食反胃也?!队駲C》云∶噎塞大便不通,通幽湯。故以膈噎為題?!毒址健芬砸?,膈近胃,而遺下焦,又妄分十膈五噎,皆非經(jīng)旨。病因內(nèi)傷,憂郁失志及飲食淫欲而動脾胃肝腎之火;或因雜病,誤服辛香燥藥,俱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其槁在上焦賁門者,食不能下,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乃止。賁門,即胃脘上口,言水谷自此奔入于胃,而氣則傳之于肺也。其槁在中焦幽門者,食物可下,良久復(fù)出。幽門與中脘相近,言其位幽僻,胃中水谷自此而入小腸也。其槁在下焦闌門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闌門臍下,攔約水谷,分入膀胱、大腸而為糞溺。是大小腸、膀胱,乃氣血津液流通之道路也。

    陽火上升有虛熱;

    經(jīng)曰∶三陽結(jié)謂之膈。小腸熱結(jié)則血脈燥,大腸熱結(jié)則不能便,膀胱熱結(jié)則津液涸。三陽熱結(jié),脈必洪數(shù)有力,前后閉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復(fù)出,乃陽火上行而不下降也。實火,黃連解毒湯加童便、姜汁,或益元散入姜汁,澄白腳為小丸,時時服之,溫六丸尤妙。甚者,陶氏六一承氣湯、人參利膈丸。虛火沖上,食不入者,枳梗二陳湯加濃樸、白術(shù)及木香少許,或古萸連丸;渴者,錢氏白術(shù)散;大便閉者,導滯通幽湯,或參仁丸、麻子仁丸。當噎未至于膈之時,便宜服此防之,膏肓之疾,豈可怠忽!

    間有身受寒氣,口傷冷物,以脾胃火衰,膈上苦冷,腸鳴,脈必滑微,宜暫用丁香煮散、五膈湯、五噎湯、單附子散以劫之。若不求其本,偏認為寒,概用辛香燥藥,必至爍陰不救。

    為痰為積本七情,

    古云∶膈噎神思間病,惟內(nèi)觀養(yǎng)之。蓋七情火郁,熏蒸津液,為痰為積,積久則血愈衰?!夺樈?jīng)》曰∶怒氣所至,食則氣逆不下;勞氣所至,為膈噎、喘促;思氣所至,為中痞,三焦閉塞,咽嗌不利。痰飲脈滑或伏,二陳湯、古參夏湯、化痰丸、栝蔞實丸,或用黃連、吳萸、貝母、栝蔞仁、牛轉(zhuǎn)草,水煎;食積脈滑而短,枳術(shù)丸加黃連、陳皮、半夏,或狗米平胃丸、虎脂平胃丸,或用保和丸二錢,加姜炒黃連三錢、山楂二錢為丸,麻仁大,胭脂為衣,每六十丸,人參煎湯,入竹瀝下。七情郁結(jié),脈沉而澀,飲食喜靜,胸背痛者,四七湯、溫膽湯;痞滿煩悶,微嗽,二便不利者,分心氣飲、四磨湯,或木香、檳榔二味等分為末,白湯下;傷神不睡者,十味溫膽湯、朱砂安神丸;腹脹腸鳴者,木香勻氣散;有積聚者,阿魏撞氣丸;惡聞食氣者,五膈寬中散。

    氣血兩虛多口沫;

    沫大出者,死。氣虛不能運化生痰者,脈必緩而無力,四君子湯;大便閉,加蘆根、童便;氣虛甚者,六君子湯加附子、大黃;酒毒,加甘庶汁;單人參湯、人參膏尤妙。

    血虛不能滋潤生火者,脈必數(shù)而無力,四物湯加童便、竹瀝、姜汁;大便閉,加桃仁、紅花;有瘀血,加牡丹皮、韭汁;防生蟲,加驢尿;血虛甚,加干姜;血燥,加牛、羊乳汁,不可以人乳代之,蓋人乳反有七情、飲食之毒火故也;氣血俱虛者,八物湯主之。

    金水二臟須扶持,

    血陰主靜,內(nèi)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yǎng),陰血自生,津液傳化合宜,何膈噎之有?腎氣丸主之。

    益陰養(yǎng)胃是總訣。

    不問虛實,俱以益陰養(yǎng)胃為主,庶免后患。通用二陳湯加童便、竹瀝、姜汁、韭汁;有熱,加土炒芩、連、栝蔞、桔梗;七情,加香附、川芎、木香、檳榔;不納食,加麥芽、神曲;熱結(jié)食反上奔,加大黃、桃仁;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雜方∶燒針丸、杵糠丸、紫金錠、霞天膏、神仙奪命丹、古阿魏散,或靈砂,燒酒下。凡五十歲后,血枯糞如羊屎,及年少不淡薄飲食、斷絕房室者,不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