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求真》 寒澀

    作者: 黃宮繡

    病有寒成。亦有熱致。寒成者固當用溫。熱成者自當用寒。如五倍子百草煎。其味雖曰酸澀。而性實寒不溫。為收肺虛火浮之味。故能去嗽止痢。除痰定喘。但百草煎則較倍子而鮮收耳!牡蠣性專入腎固脫。化痰軟堅。而性止專入腎而不入肝。龍骨入肝斂氣。收魂固脫。凡夢遺驚悸。是其所宜。而性不及入腎。各有專治兼治之妙耳。至于粟殼。雖與五倍入肺斂氣澀腸相似。而粟殼之寒。則較倍子稍輕。粟殼之澀。則較倍子更甚。故寧用粟而不用倍也。粳米氣味甘涼。固中除煩。用亦最妙。若在蛤蜊粉氣味咸冷。功專解熱化痰固肺。及秦皮性亦苦寒。功專入肝除熱。入腎澀氣。亦宜相其熱甚以行。未可輕與龍骨牡蠣粟殼微寒之藥為比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