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入門》 菌

    作者: 李橚

    菌味甘芳性本溫,開胃止瀉悅神魂,木耳涼血故止血,石耳清心養(yǎng)胃元。

    菌有五色,種則一類,俗呼為菇。芳者呼為蕈菇,不芳者呼為荒菇。生滑干澀。有地生者,有木生者,或又名木雞。有土壤糞灰中,或竹林虛坯處夏雨后盡生,此及濕熱相感而成。多食發(fā)濕熱,少食其氣芳香,悅神開胃。其味稍澀,能止瀉止吐。冬間及春初無毒,夏秋有毒,為蛇過也,誤中脹悶欲死者,急與甘草湯或黑豆煮汁飲解之。又楓樹上菌食之,令人笑不止,地漿水解之,亦解諸菌毒。木耳,性冷,無毒,涼血,止腸 下血,勿與小兒食,不能克化。石耳,甘,寒,無毒。清心養(yǎng)胃,止血。蘑菇,甘,平,無毒。河南產(chǎn)者佳。

    可食,無甚益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柯琴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zhǎng)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