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黃藥苦平主惡瘡, 瘡喉痹犬咬傷,取根研汁隨含敷,治馬原來用此方。
其根初采濕時紅赤色,曝干則黃。無毒。主諸惡腫瘡 ,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內(nèi)服外敷,亦治馬心肺熱有功。子肉,味酸。治咯血,鼻衄不止。又浸酒服之,治癭氣神效。略消即止,不可過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