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扁豆甘平助胃脾,和中下氣霍亂宜,清暑更能解諸毒,女人帶下花尤奇。
形扁不圓,有黑白二種。黑者小、冷。入藥用白者。味甘,微溫。無毒。補(bǔ)脾胃五臟,和中下氣。止霍亂吐瀉,清暑氣,行風(fēng)氣,解一切草木酒毒,殺河豚毒。凡使,去皮,姜汁炒。花,主女子帶下赤白,干末米飲調(diào)服。葉,主霍亂及吐利后轉(zhuǎn)筋。生搗,以少酢浸汁服,亦敷蛇咬。醋煮食,治瘕。惟患寒熱人勿食。嫩莢蒸食甚美,患冷氣人勿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