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免疫學》 四、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超家族

    應(yīng)用DNA序列分析和X晶體衍射分析等研究表明,許多細胞膜表面和機體某些蛋白質(zhì)分子,其多肽鏈折疊方式與Ig折疊相似,在DNA水平和氨基酸序列上與IgV區(qū)或C區(qū)有較高的同源性,它們可能從同一原始祖先基因(primodial ancestral gene)經(jīng)復制和突變衍生而來。編碼這些多肽鏈的基因稱為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mmunoglobulin gene superfamily),這一基因超家族所編碼的產(chǎn)物稱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lin superfamily,IGSF)。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組成

    由于細胞表面標記、單克隆抗體以及基因工程研究的進展,近年來發(fā)現(xiàn)屬于IGSF的成員已達近百種,主要包括T細胞、B細胞抗原識別受體和信號傳導分子,MHC及相關(guān)分子,Ig受體,某些細胞因子受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相關(guān)分子,以及部分白細胞分化抗原(CD)(表2-2)。

    表2-2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組成(成員舉例)

    主要功能成員抗原識別受體和信號傳導分子IgH鏈:μ、γ、δ、ε和α鏈
    IgL鏈:κ和λ鏈
    SmIg復合物成分:MG-1(Ig-α,CD79a)、B29(Ig-β,CD79b)
    TCR:α、β、γ和δ鏈
    CD3:γ、δ和ε鏈MHC及其相關(guān)分子MHCⅠ類抗原:α鏈、β2M
    MHCⅡ類抗原:α、β鏈
    β2M相關(guān)分子:CD1、Qa、TL免疫球蛋白受體PolyIgR(pIgR)
    IgG Fc段受體:FcγRⅠ(CD64)、FcγRⅡ、FcγRⅢ(CD16)
    Ige Fc段受體:FcεRIα鏈
    IgE Fc段受體:FcαR細胞因子受體IL-1R(CDw121a),IL-6R(CD126),M-CSFR(CD115),G-CSFR、SCFR(CD117),PDGFR白細胞分化抗原CD2,LFA-3(CD58),ICAM-1(CD54),ICAM-2(CD102)、ICAM-3(CD50),CD4,CD8α、β鏈,CD28,B7/BB1(CD80),CD7,CD22,CD33,CD48,CEA(CD66e),Thy-1(CDw90),PECAM-1(CD31),VCAM-1(CD106)

    (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特點

    1.IGSF的結(jié)構(gòu)特點 IGSF的成員均含有1~7個Ig樣功能區(qū),第個Ig樣功能區(qū)約含100(70~110)個氨基酸殘基,功能區(qū)的二級結(jié)構(gòu)是由3~5個股反平行β折疊股各自形成兩個平行β片層的平面(anti-paralle β-pleated sheet),每個反平行β折疊股由5~10個氨基酸基組成,β片層內(nèi)側(cè)的疏水性氨基酸起到穩(wěn)定Ig折疊的作用,大多數(shù)功能區(qū)內(nèi)有一個二硫鍵,垂直連接兩個β片層,形成二硫鍵的兩個半胱氨酸間有55~75個氨基酸殘基,使之成為一個球形結(jié)構(gòu),肽鏈的這種折疊方式稱為免疫球蛋折疊(Ig fold)。

    根據(jù)IGSF功能區(qū)中Ig折疊方式、兩個半胱氨酸之間氨基酸殘基的數(shù)目以及與IgV區(qū)或C區(qū)同源性的程度,IGSF功能區(qū)可分為V組、C1組和C2組。

    人Ig輕鏈(λ)多肽折疊示意圖

    圖2-11 人Ig輕鏈(λ)多肽折疊示意圖

    (1)V組:V組功能區(qū)的兩個半胱氨酸之間含65~75個氨基酸殘基,有9個反平行β折疊股,如IgH鏈和L鏈V區(qū),TCRα、β、γ、δ鏈V區(qū),CD4v區(qū),CD8α、β鏈V區(qū),Thy-1,pIgR和分泌成分(SC)N端四個功能區(qū),CEAN端第一個功能區(qū),PDGFR靠近胞膜的功能區(qū)等。

    (2)C1組:又稱C組。C1組功能區(qū)二個半胱氨酸之間約含50~60個氨基酸殘基,有7個β折疊股,如IgH鏈和L鏈C區(qū)(γ、δ和α鏈的CH1~CH3或μ和ε鏈的CH1~CH4),TCRα、β、γ、δ鏈C區(qū),MHc Ⅰ類分子重鏈α3功能區(qū),β2M,MHCⅡ類分子α2和β2功能區(qū),CD1、Qa和TL靠近胞膜功能區(qū)等。

    (3)C2組:又稱H組。C2組功能區(qū)的氨基酸排列的順序類似V組,但形成二硫鍵的兩個半胱氨酸之間所含氨基酸殘基數(shù)約為50~60,有7個β折疊股,這種結(jié)構(gòu)介于V組和C1組之間,如CD3γ、δ和ε鏈,CD2和LFA-3(CD58),pIgR靠近胞膜功能區(qū),F(xiàn)cγRⅠ、FcγRⅡ、FcγRⅢ、FcεRⅠα鏈、FcαR,ICAM-1,CEA第2至7個功能區(qū),IL-6R、M-CSFR、G-CSFR、SCFR。PDGFR第1至4功能區(qū),以及N-CAM、CD22、CD48分子等。

    2.IGSF功能特點 IGSF的功能是以識別為基礎(chǔ),因此又稱為識別球蛋白超家族(cognoglobulinsuperfamily)。IGSF很可能最起源于原始的具有粘功能的基因,通過復制和突變衍生形成了識別抗原、細胞因子受體、IgFc段受體、細胞間粘附分子以及病毒受體等不同的功能區(qū)。IGSF識別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幾種。

    (1)IGSF和IGSF相互識別:①同嗜性相互作用(heterophilicinteraction)如相同神經(jīng)細胞粘附分子(N-CAM)之間的相互識別,血小板內(nèi)皮細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的相互識別;②異嗜性相互作用( heterophilic interaction),如CD2與LFA-3,CD4與MHCⅡ類分子的單態(tài)部分(α2和β2),CD8與MHCⅠ類分子的單態(tài)部分(α3),poly IgR與多聚Ig,FcγRⅠ(CD64)、FcγRⅡ(CD32)、FcγRⅢ(CD16)與IgG Fc 段,F(xiàn)cγRⅠ與Ige Fc段,F(xiàn)cαR(CD89)與IgA Fc段,CD28與B7/BB1(CD80)等之間的相互識別。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V組、C1組和C2組結(jié)構(gòu)模式圖

    圖2-12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V組、C1組和C2組結(jié)構(gòu)模式圖

    (2)IGSF和結(jié)合素(integrin)相互識別:如ICAM-1(CD54)、ICAM-2(CD102)與LFA-1(CD11a/CD18),VCAM-1(CD106)與VLA-4(CD49d/CD29)之間的相互作用。

    (3)IGSF和其它分子的相互識別:包括TCR識別MHCⅠ類或Ⅱ類分子與抗原復合物,細胞因子受體識細胞因子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