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從眾錄》 診脈

    作者: 陳修園

    浮緩而滑,沉緩而長(皆可治);弦澀短小。(為難治)

    大半夏湯(方見《金匱》)

    啟膈飲(方見《實(shí)在易》)

    三一承氣湯(方見《時方》)

    按∶久病與羸敗之人,前方未免太峻。余用麻仁丸及高鼓峰新方代之。高鼓峰悟王損庵治膈用大黃之妙,融會一方,頗為穩(wěn)當(dāng)。方用熟地五錢,當(dāng)歸、白芍、桃仁、麻仁各三錢,微微潤之。其形體如常,即以前方內(nèi)加大黃一二錢,以助血藥。

    加減左歸飲

    (經(jīng)云∶腎乃胃之關(guān),關(guān)門不利,升降息矣。關(guān)門即氣交之中天之樞也,故腎旺則胃陰充,胃陰充則能食。)

    《己任篇》曰∶膈癥一陽明盡之。予治荊溪潘爾修之膈,用左歸飲去茯苓,加生地、當(dāng)歸兩大劑而便潤食進(jìn);又十劑而兩便如常,飲食復(fù)舊。蓋以左歸飲中有甘草,則直走陽明,以和其中。且當(dāng)歸、生地合用,則能清胃火以生其陰。胃陰上濟(jì)則賁門寬展,故飲食能進(jìn);胃陰下達(dá)則幽門、闌門皆滋潤,故二便如常。去茯苓者,恐其分流入坎,不若專顧陽明之效速也。

    和中暢衛(wèi)湯

    紫蘇梗(五分) 香附(醋炒) 神曲(炒) 沙參(各一錢) 桔梗 連翹(去子尖,各六分) 木香(四分)蒼術(shù) 撫芎 貝母(各八分) 砂仁(三分)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易思蘭自注云∶香附、蘇梗,開竅行氣;蒼術(shù)健中;貝母開郁痰;連翹散六經(jīng)之火;撫芎發(fā)肝木之困;神曲行脾之郁;木香逐氣流行;桔梗升提肺氣;沙參助正氣而不助火,此方提上焦之火邪,乃“火郁發(fā)之”之義也。然徒用此方,而不兼補(bǔ)下之藥,雖能解散于一時,其火無水制,必然復(fù)生,而痞滿噎膈之疾,恐尤甚于前也。

    愚按∶《內(nèi)經(jīng)》云,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可見此病多起于郁結(jié)不舒,胃氣不能敷布所致,張雞峰所謂神思間病是也。方中雖是解郁套藥,而分兩多寡、氣味配合,似有獨(dú)得之妙。又與八味丸間服,所以多效。喻嘉言資液救焚湯,與八味丸間服,亦是此意。但救焚湯大涼大降,流于奇險,不如此湯之平易近人也。

    五噎丸(《千金》)

    治胸中久寒,嘔逆妨食,結(jié)氣不消。

    干姜 蜀椒 吳茱萸 桂心 北細(xì)辛(各一兩) 人參 白術(shù)(各二兩) 橘皮 茯苓(各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炮)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桐子大。酒服十五丸,日三服,漸加至三十丸。

    五膈丸(《千金》)

    治飲食不得下,手足冷,上氣喘息。

    麥門冬(三兩) 甘草(二兩) 蜀椒(炒,去汗) 遠(yuǎn)志肉 桂心 細(xì)辛 干姜(炮,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人參(二兩)

    上為末,煉白蜜丸彈子大。先食噙一丸,細(xì)細(xì)咽之。喉中胸尚熱,藥丸稍盡。再噙一丸,日三、夜二服,七日愈。

    張石頑曰∶二丸同用參附椒辛姜桂之類。一以肝氣上逆,胃氣不下而嘔噎,故用萸、橘以疏肝降逆,苓、術(shù)以健脾通津;一以腎氣不蒸,肺胃枯槁而不納,故用冬草以滋肺和胃,遠(yuǎn)志以補(bǔ)火生土。又嘔噎而藥食可進(jìn)者,頻與小丸調(diào)之;膈塞而飲食不納者,時用大丸噙之。其立法之詳若此,可不辨而忽諸。

    吳茱萸湯(方見《傷寒》)

    理中湯丸(方見《傷寒》)

    連理丸(理中丸加黃連)

    八味丸(方見《時方》)

    又考隔食反胃,及嘔吐粒米不入之癥,多系七情不遂,激動其氣,氣亂載血上逆,菀積于中,胃氣阻隔,用生鵝血乘熱飲之。取其生氣未離,以血攻血,直透關(guān)鑰,引宿積之瘀,一涌而出,而胸脅豁然。此法詳于《蘇東坡瑣錄》,前輩金淳還公,即韓慕廬東坦,俱已驗效,推之生鴨血、生黃牛血,亦可用。

    西洋藥酒方(《錦囊秘授》)

    治隔食翻胃,一切痢疾水瀉等癥,立驗。

    紅豆蔻(去殼) 肉豆蔻(面裹煨用,粗紙包壓,去油) 白豆蔻(去殼) 高良姜(切片,炒) 甜肉桂(去皮)公丁香(各研凈細(xì)末,戥準(zhǔn)五分)

    先用上白冰糖四兩,水一飯碗,入銅鍋內(nèi)煎化,再入雞子清二個,煎十余沸,入好燒酒一斤,離火置穩(wěn)便處,將藥末入銅鍋內(nèi)打勻,以火點(diǎn)著燒酒片刻,隨即蓋鍋火滅,用紗羅濾去渣,入瓷瓶內(nèi),用冷水去火氣,隨量少飲之。

    繆仲淳秘傳膈噎膏

    人參濃汁 人乳 牛乳 梨汁 蔗汁 蘆根汁

    龍眼濃汁

    上七味各等分,加姜汁少許,隔湯熬成膏子。下煉蜜,徐徐頻服之,其效如仙丹。

    貝母糖酒方

    好陳酒(一斤) 冰糖(十兩) 貝母(去心) 砂仁 木香 陳皮(各二錢)

    上咀片,入瓷瓶內(nèi)。箬葉扎緊,上放米一撮。煮以米熟為度,每日清晨服一大杯。

    糖姜餅

    用糖坊內(nèi)上好糖糟一斤、生姜四兩,先將糖糟打爛,和姜再搗做小餅。曬干,放瓷瓶內(nèi),置灶煙柜上。每日清晨,將餅一枚泡滾水內(nèi),少停飲湯。

    八汁湯

    治噎食。

    生藕汁 生姜汁 悉尼汁 蘿卜汁 甘蔗汁 白果汁 蜂蜜 竹瀝

    上各一盞和勻,飯上蒸熟,任意食。

    牛羊人乳汁

    治翻胃膈氣,此證必起于腸枯血燥,大便三四日一次。糞如馬栗,若如羊屎者不治,口常吐白沫者不治。

    牛乳、羊乳、人乳,不拘分重,總宜常服,為生血潤腸之妙藥。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