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從眾錄》 虛喘方

    作者: 陳修園

    加味六君子湯

    治肺脾虛寒,痰嗽氣喘。

    人參 白術(炒) 茯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甘草(炙) 干姜(各一錢) 細辛(八分) 五味(七分)

    水煎服。

    參附湯

    治元氣虛脫,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氣短欲絕。

    愚按∶此上中下俱脫之癥。若中焦脾氣脫者,以白術一兩代人參,名術附湯;上焦肺氣脫者,以炙黃 一兩代人參,名 附湯,但黃 輕浮,必加麥冬三錢,五味一錢以納之;下焦腎氣脫者,以熟地黃一兩代人參。但熟地性滯,非痰所宜,且功緩,非急癥所倚,須加茯苓四錢導之,方為穩(wěn)當。觀仲景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真武湯三方,皆以茯苓為君,皆治汗出不止。蓋以汗之大泄,必引腎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鎮(zhèn)之。此以平淡之藥,用為救逆之品,仲景之法,所以神妙也。

    黑錫丹

    治脾胃虛冷,上實下虛,奔豚,五種水氣,中風痰潮危癥。

    喻嘉言曰∶凡遇陰火逆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證,舍此再無他法之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帶隨身,恐遇急癥不及取藥,且欲吾身元氣溫養(yǎng)其藥,借手效靈,厥功歷歷可紀。

    徐靈胎曰∶鎮(zhèn)納元氣,為治喘必備之藥,當蓄在平時,非一時所能驟合也。

    六味丸(方各見《時方》)

    治腎陰虛不能納氣者,加麥冬五錢、五味一錢。

    腎氣丸(方見《金匱》)

    治腎陽虛不能納氣。

    全真一氣湯(《馮氏錦囊》)

    治上焦虛熱,下焦虛冷,此方清肅在上,填實在下之法。

    熟地(一兩)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另燉調(diào)復) 麥冬 牛膝(各二錢) 冬白術(炒,三錢) 五味(七分) 附子(一錢,須重用)

    水煎服。

    枸杞湯(方見《時方》)

    治氣短。

    貞元飲(見《三字經(jīng)》)

    余推景岳制方之意,以氣為陽,血為陰。大汗亡血,產(chǎn)后及熱病之后,血虛則氣無附麗。孤陽無主,時見喘促,故以此飲濟之緩之。其要旨在“濟之緩之”四字,今人順口讀過,便致許多誤事。蓋陰血枯竭,最喜熟地之濡潤以濟之,猶恐濟之不及濟,故加當歸以助其濟之之力;呼吸氣促,最宜甘草之大甘以緩之,猶恐緩之不能緩,故用至二三錢,以成其緩之之功。

    熟地(三五錢至一兩) 當歸 炙草(各二三錢)

    水煎服。

    長孫男心典按∶氣為夫,血為妻。無妻夫必蕩,自然之勢也。此方補血為主,使氣有歸附,漸漸而平,緩劑也。今人于真陽暴脫、氣喘痰涌危癥,不知議用附子湯、真武湯及黑錫丹等藥,而以貞元飲投之,則陰霾沖天,痰涎如涌,頃刻死矣。

    此方入經(jīng),不能入腎,不可不知。

    真武湯

    治水氣咳嘔,小便不利,四肢腫,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喘等方,多主水飲。因仲景云“短氣皆屬飲”一語,悟出無數(shù)方法,藥到病瘳,指不勝屈。方知取法貴上也。

    真武為北方水神。以之名湯者,借以鎮(zhèn)水也。附子辛熱,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白術之溫燥建中土,則水有所制;附子得生姜之辛散,于補水中寓散水之意;白術合茯苓之淡滲,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尤妙在芍藥之苦降,以收真陽之上越。蓋芍藥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借其性味,亟令陽氣歸根于陰也。

    附子湯(方各見《傷寒》)

    此方即真武湯,去生姜加人參,其補陽鎮(zhèn)陰。分歧只一味與分兩略殊。學人讀古人書,必于此處究心,方能受益。

    《金匱》云∶氣短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甘術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喻嘉言曰∶飲邪阻礙呼吸,故氣短。但呼吸幾微之介,不可辨。若呼之氣短,是心肺之陽有礙,宜苓桂術甘湯以通其陽,陽氣通,則膀胱之氣竅利矣;若吸之氣短,是肝腎之陰有礙,宜腎氣丸以通其陰,陰通則少陰之關開矣。

    按∶氣短分及呼吸,其旨微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民間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張三錫
  • 作者:
    錢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