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現(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大成》本。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張景岳治胡氏子,三歲,因飲食不調(diào),幼科以清火化痰等劑,損其胃氣,反致嘔吐溏泄,復(fù)與清利,遂致吐蛔。初止數(shù)條,漸至數(shù)十條,細如燈草,甚至成團攪結(jié)而出,早晚不絕,所下者亦如之,羸困已極。因與溫胃飲二三劑,其蟲如故,不知其從何來,而生化之速,一至于此。其家謂先逐蟲,蓋蟲吐盡,則病日甚,其能生乎?弗聽,但以前藥倍人參加附子,二三劑而嘔吐漸稀,瀉亦隨止。乃以理陰煎、溫胃飲,出入間用,十余日蟲漸少,月余而飲食進,肌肉生,復(fù)元如故。大凡逐蟲之藥,多傷胃氣,向使胃氣再傷,非惟蟲不能逐,病必不起。今使胃氣日強,則拔去化蟲之源而愈矣。
世俗以甘蔗宜小兒,雖痘食之無禁,群醫(yī)相爭。一曰性熱,所以發(fā)疹。一曰性寒,所以解毒。一曰性溫平,所以無害。及退,余撿方書則曰∶蔗能節(jié)蛔蟲,多者減之,少者益之,蛔適其中,則兒無病,所以兒宜也。豈在寒熱溫平間哉?群醫(yī)不可漫猜,殊可哂也。(李日華《紫桃軒又綴》雄按∶此說未可信也。余四妹幼時,曾以多啖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