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主因
蜈嗡又稱百肢、天龍。它多生活于腐木石隙或荒蕪陰濕地方,晝夜夜出,我國南方較多。它分泌的毒汁含有組織胺和溶血蛋白。當人被它咬傷時,其毒汁通過它的爪尖端,注入人體而中毒。
二、判斷
蜈蚣咬傷多在炎熱天氣,被咬部位紅腫、疼痛、水皰、壞死及淋巴結(jié)、淋巴管炎,同時發(fā)熱、惡心、嘔吐、頭痛、頭暈、昏迷及休克等。
三、急救
1.用清水或肥皂水徹底清洗創(chuàng)面,有條件時可用3%氨水或用5%~10%碳酸氫鈉溶液沖洗。
2.痛甚者用水、冰敷局部,在傷口周圍注射嗎啡或杜冷?。灰部赏苛裢?,或用中藥芋頭、鮮桑葉、鮮扁豆適量搗爛外敷。
3.嚴重者用鎮(zhèn)靜、抗休克治療,或立即送醫(yī)院。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主因
蜈嗡又稱百肢、天龍。它多生活于腐木石隙或荒蕪陰濕地方,晝夜夜出,我國南方較多。它分泌的毒汁含有組織胺和溶血蛋白。當人被它咬傷時,其毒汁通過它的爪尖端,注入人體而中毒。
二、判斷
蜈蚣咬傷多在炎熱天氣,被咬部位紅腫、疼痛、水皰、壞死及淋巴結(jié)、淋巴管炎,同時發(fā)熱、惡心、嘔吐、頭痛、頭暈、昏迷及休克等。
三、急救
1.用清水或肥皂水徹底清洗創(chuàng)面,有條件時可用3%氨水或用5%~10%碳酸氫鈉溶液沖洗。
2.痛甚者用水、冰敷局部,在傷口周圍注射嗎啡或杜冷?。灰部赏苛裢?,或用中藥芋頭、鮮桑葉、鮮扁豆適量搗爛外敷。
3.嚴重者用鎮(zhèn)靜、抗休克治療,或立即送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