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公魚

    《中藥大辭典》:公魚拼音注音Gōnɡ Yú別名

    弓魚、工魚(《大理府志》)。

    出處

    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

    為鯉科動物云南裂腹魚。

    生境分布

    生活于多水草、泥底的靜水中,產(chǎn)卵期6~7月。分布云南的洱海和瀾滄江水系。

    原形態(tài)

    體狹長,稍側扁。一般長約15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頭呈錐形,口下位。下唇肉質(zhì),后緣游離,具左右2葉,無明顯的中葉,唇后溝不連續(xù),下頜內(nèi)側微角質(zhì)化,但不形成銳利的邊緣。須2對,幾等長,較眼徑略長或相等。吻須的末端到達鼻孔后緣的下方;頡須末端達眼球中部的下方。下咽齒3行,細長,頂端彎曲。鱗細小,腹部自鰓峽至胸鰭末端下方裸露無鱗;側線鱗較體鱗為大,臀鰭和肛門兩側均有大鱗。背鰭Ⅲ8,不分枝鰭條的硬刺后緣有鋸齒。臀鰭Ⅱ5。體背和側面青灰色,具有多數(shù)不規(guī)則的小黑斑點,腹部銀白色。

    性味

    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無毒。"

    功能主治

    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婦人勞損,崩漏下血;小兒痰熱風癇,丹毒。"

    備注

    云南地區(qū)所稱的"公魚",除上述品種外,還有大理裂腹魚。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公魚拼音注音Gōnɡ Yú別名

    弓魚、工魚、面魚

    英文名Arch fish出處

    始載于姚可成《食物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大理裂腹魚、云南裂腹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cjozptjprax(Schizopyge)taliensis Regan2.Schizothorax(Scjozpyge)yunnanensis Norman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nèi)臟,洗凈,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適應于靜水環(huán)境中生活,在水的上中層活動。食物以浮游動物為主。生殖期4-7月。

    2.屬中下層魚類,棲息于多水草、泥底的靜水中。以植物性餌料為食。生殖期6-7月。

    資源分布:1.分布于云南的洱海及其附屬水系。

    2.分布于云南的劍湖和瀾滄江水系。

    原形態(tài)

    1.大理裂用魚,體細長,稍側扁,頭小且短。口端位,口裂微傾斜。吻短,與眼徑等長。上下唇在口角處相聯(lián),下唇細窄。眼大,位于頭之前半部。須2對,極短小。頜須縫紉機吻須稍長。下咽齒3行,呈匙狀,頂端鉤曲。體覆細鱗,排列不整齊,形狀不規(guī)則,腹部自鰓頰到腹鰭基部裸露無鱗;或僅有少數(shù)埋入皮內(nèi)的鱗片。側線微彎,側線鱗96-108。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1行大鱗。背鰭3,7-8,有一硬刺。臀鰭2,5。鰾2室,后室特長。體背部淺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帶淺黃。

    2.云南裂腹魚,體長,稍側扁,頭呈錐形??谙聜儯苫⌒?。唇發(fā)達,分為左右兩葉,下頜內(nèi)側微角質(zhì)化。須2對,幾乎等長,或略長于眼徑下咽齒3行,細長,頂端彎曲。鱗細小,體前部的排列不整齊,腹部自鍶峽至胸鰭末端下方褐露無鱗,側線鱗100-111,臀鰭和肛門兩側有大鱗。背鰭3,8,不分支鰭條的硬刺后緣有鋸齒。臀鰭2,5。錢鰾2室,前室橢圓,后室末端尖細。體背側和側面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尾鰭略帶草黃色。

    化學成分

    肉含蛋白蛋,脂肪,膽甾醇(cholesterol),磷脂(phospholipid),多種氨基酸等。

    卵中含有魚卵毒素(ichthyootoxin),可能是含腺苷的特殊磷脂,還含類球蛋白(globulinlike)物質(zhì)。

    魚膽含鯉膽甾醇(cyprinol)。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益氣補虛;固沖止血;解毒。主虛癆;婦人勞損;崩中漏下,小狼談熱風癇;丹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50-100g。

    各家論述

    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婦人勞損,崩漏下血;小兒痰熱風癇,丹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Lǜ Yè Guǒ Shí來源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白綠葉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cte.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aeagnus viridis Serv.va......
  • 拼音注音Bái Dù來源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labrusca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根及莖洗凈,切片,葉切碎,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此種產(chǎn)于美國東部,美國栽培葡萄品種多出自此種?,F(xiàn)我國云......
  • 《中藥大辭典》: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別名大肥牛(《廣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藥、散血姜(《廣西藥植圖志》),土田七(《廣西中藥志》),三百棒、地滾子,大救駕、百步還陽、石三七、樹三七(《云南中草藥》),大綠葉、接......
  •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夏、秋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背三七“條。性味《云南中草藥》:“咸微辛,寒,有毒?!肮δ苤髦吻鍩?,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風濕痛,骨折、......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背葉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野桐、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