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查古籍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味辛、甘、苦,寒,無毒。主疝瘕腸泄,膀胱熱結(jié),溺不下,咳逆,溫瘧,癲癇,驚邪狂走,療五臟虛氣,小腹支滿,臚脹,口干,除腎邪,強志。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見鬼。
一名梨蓋,一名房慈,一名爵離,一名農(nóng)果,一名利茹,一名方蓋。生臨淄川谷,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采根,曝干。
北信斷,今用建平間者,云本與野狼毒同根,猶如三建,今其形亦相似,但置水中不沉爾,而野狼毒陳久亦不能沉矣。
〔謹案〕此藥上品,無毒,久服主邪氣驚狂之患。其根葉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風,故名防葵。采依時者,亦能沉水,今乃用枯朽野狼毒當之,極為謬矣。此物亦稀有,襄陽、望楚、山凍及興州西方有之。其興州采得,乃勝南者,為鄰蜀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