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溫疫論》 損復

    邪之傷人也,始而傷氣,繼而傷血、繼而傷肉、繼而傷筋、繼而傷骨。邪毒既退,始而復氣,繼而復血、繼而復肉、繼而復筋、繼而復骨。以柔脆者易損,亦易復也。

    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故男先傷右,女先傷左。及其復也,男先復左,女先復右。以素虧者易損,以素實者易復也。

    嚴正甫正,年三十,時疫后,脈證俱平,飲食漸進,忽然肢體浮腫,別無所苦,此即氣復也。蓋大病后,血未盛,氣暴復,血乃氣之根據(jù)歸,氣無所根據(jù),故為浮腫。嗣后飲食漸加,浮腫漸消,若誤投行氣利水藥則謬矣。

    張德甫,年二十,患噤口痢,晝夜無度,肢體僅有皮骨,痢雖減,毫不進谷,以人參一錢煎湯,入口不一時,身忽浮腫,如吹氣球,自后飲食漸進,浮腫漸消,腫間已有肌肉矣。

    若大病后,三焦受傷,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肢體浮腫,此水氣也,與氣復懸絕,宜《金匱》腎氣丸及腎氣煎,若誤用行氣利水藥必劇。凡水氣,足冷肢體常重;氣復足不冷,肢體常輕為異。

    余桂玉正,年四十,時疫后四肢脫力,竟若癱瘓,數(shù)日后右手始能動,又三日左手方動。又俞桂崗子室所患皆然。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張杲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