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證治全書》 夾傷

    夾傷即擠傷也,初禁用膏藥敷及泥涂等法,恐后必作腫成膿。未受刑之先宜服護心丹,既受心,先覺癢,次覺疼為止。再著一、二人以筆管于患者腳面上輕輕趕之,助通血脈,候傷處凹者突起,四圍腫大為度,即服瓊液散隨飲至醉。次日揩去銀朱,敷七真膏,服代杖湯至愈乃止。如復受重刑破潰者及夾傷多年不愈者,亦敷七真膏,內服代杖散,接用大補氣血之劑,如參、 、術、草、歸、地、杜仲之屬方可收功。

    一、夾死者,急將熱尿灌之,再用生附子七錢泡去皮臍為末服二分。每服酒三盞煎一盞。如無附子,以生姜汁半盞、酒半盞,同煎百沸,并灌二服。

    一、夾碎骨者,用土鱉、(生多年酒缸下。)生鱉同搗敷之,內服護心丹。

    一、預防夾棍,用獨核肥皂二十個,搗爛去皮凈,搗極細,加川烏末五錢、黃麻子末八錢、用銀朱敷之。

    人之腿受官刑,皮肉腐爛,死血未散,疼痛呼號,似宜用膏藥、末藥外治為佳。然而受刑深一受官刑,實時煎服,斷無性命之虞,服后再用外治,內外調治則瘡口易愈。

    護心丹

    自然銅(醋 七次) 木鱉子(制) 無名異(洗) 制乳香 制沒藥 蘇木 當歸 蚯蚓(去土,各等分)

    上為細末,和勻,蜜丸二錢重。每用一丸,黃酒化下。一方內有肉桂、土鱉蟲。

    瓊液散

    鬧羊花揀去梗蒂蕊葉,洗去灰沙,曬干砂鍋微炒。

    上為末。每服五分,壯者七分,先飲醇酒至半酣,次用調藥服,再飲至大醉為度,靜臥勿語,語則發(fā)麻。麻至次日其麻方解。消腫止痛其功甚捷。弱者間一日再服。

    代杖湯

    當歸 生地(各三錢) 制乳香 制沒藥 蘇木(各二錢) 川芎 枳殼(面炒) 穿山甲(炙研) 甘草(各一錢)

    上酒水各半煎服,取微汗。氣虛人加人參黃 。

    衛(wèi)心仙丹

    大黃(三錢) 當歸(一兩) 紅花(三錢) 桃仁(三十粒) 生地(一兩) 丹皮(三錢) 木耳(三錢) 白芥子(二錢)

    上水煎服一劑而惡血散矣。然后以膏藥貼之。

    護心散

    大黃(一兩) 沒藥(三錢) 乳香(三錢) 白蠟(一兩) 松香(五錢) 骨碎補(五錢) 當歸(一兩) 麝香(五分)

    各為細末。豬板油一兩,將白蠟、松香同豬油在銅鍋內化開后,將各藥末拌勻為膏藥貼在傷處,外用油紙包裹,再用線纏住。輕者一膏即愈,重者須貼兩膏。夾棍傷重,大約四個月即可行動無虞矣。此二方至神至奇,內方惡血散盡,外方使死肉回生。

    七真膏(見前杖傷。)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