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精要》 論癰疽口緊小硬論第四十一

    李氏云∶大抵疽口緊小而硬者,蓋因風毒所勝,合用蚣蝎散摻瘡口,以神異膏貼之。

    蚣蝎散

    赤足蜈蚣(一條去頭足) 全蝎(三個去足生用)

    上為末,用豬蹄湯凈洗,搽之。

    〖愚按〗前癥乃風寒滯于瘡口,而未傳于內(nèi)也。凡傷損之癥,尤多此患。經(jīng)云∶風癥善行而數(shù)變,入臟甚速,死生在乎反掌,當急分表里虛實而治之。其邪在表者,善伸數(shù)欠,筋脈拘急,惡寒惕搦,脈浮而弦,宜羌活防風湯和解之。傳于里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筋惕搐搦,痰涎壅盛,胸腹?jié)M悶,或便溺閉赤,時或汗出,脈洪數(shù)而弦,宜大芎黃湯 導(dǎo)之。其汗初出者,由風熱郁于里,亦宜大芎黃湯之類下之。若熱既退,臟腑已和,而汗仍出者,表虛也,宜白術(shù)防風湯以實其表。然解散、和解、 導(dǎo)三法,此治暴患之癥,氣血未損者。若膿瘀內(nèi) ,而見前癥者,宜針之,急投十全大補?;蚩卩溥z尿,乃氣血虛極,亦用十全大補加炮附子。大抵此癥,若因膿血去多,宜以補中益氣加羌活主之。或人素多痰,因傷損而見風癥,宜二陳、白術(shù)、芎、歸、梔子、芩、連。氣虛加四君,血虛加四物,血氣俱虛內(nèi)熱甚而生風者,宜四物、參、術(shù)、柴、芩、梔子。若因怒傷而見前癥,宜小柴胡湯倍加川芎、山梔、天麻、鉤藤鉤。若患破傷風,至三五年忽然復(fù)發(fā),或跌撲而患者,皆氣虛有痰所致也,用二陳加參、術(shù)、芎、歸主之(治驗見正體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作者:
  • 作者:
    ?
  • 作者:
    周學海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祝登元
  • 作者:
  • 作者:
    汪東亭
  •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作者:
    蘇敬等20余人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