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野豬黃

    《中藥大辭典》:野豬黃拼音注音Yě Zhū Huánɡ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甘,平,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治癲癇,驚風(fēng),血痢,金瘡。

    ①《唐本草》:"主金瘡,止血,生肉,癲癇。"

    ②《本草拾遺》:"主金瘡,血痢。"

    ③《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fēng),小兒疳氣,客忤,天吊。"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0.5~1分。外用:研末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豬黃拼音注音Yě Zhū Huánɡ英文名gallbladder stone of Wild boar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s scrofa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捕殺后,剝皮,剖腹,取出膽囊中的結(jié)石,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棲息于灌木叢、較潮濕的草地或混交林、闊葉林中晨昏或夜間活動;性極兇猛;一般成群活動。雜食性,植物根莖、野果、動物尸體及各種昆蟲均食,亦盜食農(nóng)作物。

    資源分布:分布幾乎遍及全國。

    原形態(tài)

    野豬,形似家豬。體長紅1.5m,體重約150kg,最大雄豬可達(dá)250kg。其頭部較寬大,吻部十分突出,呈圓錐形,末端具裸露的軟骨墊。雄豬犬齒特別發(fā)達(dá),上下犬齒皆向上翹,稱為獠牙,露出唇外,雌豬獠牙不發(fā)達(dá)。耳直立,四肢較短,尾細(xì)小。身體被剛硬的針毛,背脊鬃毛顯著,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一般為棕黑色,面頰、胸部雜有灰白、污白色毛。幼豬軀體呈淡黃褐色,背部有6條淡黃色縱紋,俗稱“花豬”。

    歸經(jīng)

    肺;心;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熄風(fēng)鎮(zhèn)驚。主癲癇;驚風(fēng);血??;金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0.15-0.3g。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金瘡,止血,生肉,癲癇。

    2.《本草拾遺》:主金瘡,血痢。

    3.《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fēng),小兒疳氣,客忤,天吊。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采收和儲藏:春季花盛開時采摘,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骨走馬別名茸骨鷓鴣花、絨果海木來源楝科白骨走馬Heynea velutina How et T. Chen,以根、葉、果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性味苦,寒。有小毒。注意孕婦慎服。功能主治殺蟲止癢,燥濕,止血?;紫x癥腹......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鬼筆別名鬼筆、鬼筆菌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白鬼筆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以菌柄及菌托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產(chǎn)生在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炮制采摘后切去......
  • 《中藥大辭典》:白魚拼音注音Bái Yú別名鲌魚(《滇南本草》),鱎魚(《綱目》),白扁魚(《本草求原》)。出處孟詵來源為鯉科動物翹嘴紅鲌的肉。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在水的中上層,行動迅速,善跳躍,性兇猛,以魚類、昆蟲等為食。產(chǎn)卵......
  • 《中藥大辭典》:白魚尾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別名溪桃、野桃(《閩東本草》),楊波葉、蒲羌癀、白波越子(《福建中草藥》)。出處《閩東本草》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根及莖葉。根、莖隨時可采。葉8~9月采為佳。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栽于庭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