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唐本草》
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
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①《唐本草》:"味辛甘,平,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
治癲癇,驚風(fēng),血痢,金瘡。
①《唐本草》:"主金瘡,止血,生肉,癲癇。"
②《本草拾遺》:"主金瘡,血痢。"
③《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fēng),小兒疳氣,客忤,天吊。"
內(nèi)服:研末,0.5~1分。外用:研末敷。
出自《唐本草》
藥材基源: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s scrofa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捕殺后,剝皮,剖腹,取出膽囊中的結(jié)石,晾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棲息于灌木叢、較潮濕的草地或混交林、闊葉林中晨昏或夜間活動;性極兇猛;一般成群活動。雜食性,植物根莖、野果、動物尸體及各種昆蟲均食,亦盜食農(nóng)作物。
資源分布:分布幾乎遍及全國。
野豬,形似家豬。體長紅1.5m,體重約150kg,最大雄豬可達(dá)250kg。其頭部較寬大,吻部十分突出,呈圓錐形,末端具裸露的軟骨墊。雄豬犬齒特別發(fā)達(dá),上下犬齒皆向上翹,稱為獠牙,露出唇外,雌豬獠牙不發(fā)達(dá)。耳直立,四肢較短,尾細(xì)小。身體被剛硬的針毛,背脊鬃毛顯著,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一般為棕黑色,面頰、胸部雜有灰白、污白色毛。幼豬軀體呈淡黃褐色,背部有6條淡黃色縱紋,俗稱“花豬”。
肺;心;肝;大腸經(jīng)
味辛;苦;性涼
清熱解毒;熄風(fēng)鎮(zhèn)驚。主癲癇;驚風(fēng);血??;金瘡
內(nèi)服:研末,0.15-0.3g。外用:適量,研末敷。
1.《唐本草》:主金瘡,止血,生肉,癲癇。
2.《本草拾遺》:主金瘡,血痢。
3.《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fēng),小兒疳氣,客忤,天吊。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唐本草》
來源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
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野豬肉"條。
性味①《唐本草》:"味辛甘,平,無毒。"
②《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治癲癇,驚風(fēng),血痢,金瘡。
①《唐本草》:"主金瘡,止血,生肉,癲癇。"
②《本草拾遺》:"主金瘡,血痢。"
③《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fēng),小兒疳氣,客忤,天吊。"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0.5~1分。外用:研末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野豬黃拼音注音Yě Zhū Huánɡ英文名gallbladder stone of Wild boar出處出自《唐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豬科動物野豬膽囊中的結(jié)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s scrofa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捕殺后,剝皮,剖腹,取出膽囊中的結(jié)石,晾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棲息于灌木叢、較潮濕的草地或混交林、闊葉林中晨昏或夜間活動;性極兇猛;一般成群活動。雜食性,植物根莖、野果、動物尸體及各種昆蟲均食,亦盜食農(nóng)作物。
資源分布:分布幾乎遍及全國。
原形態(tài)野豬,形似家豬。體長紅1.5m,體重約150kg,最大雄豬可達(dá)250kg。其頭部較寬大,吻部十分突出,呈圓錐形,末端具裸露的軟骨墊。雄豬犬齒特別發(fā)達(dá),上下犬齒皆向上翹,稱為獠牙,露出唇外,雌豬獠牙不發(fā)達(dá)。耳直立,四肢較短,尾細(xì)小。身體被剛硬的針毛,背脊鬃毛顯著,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一般為棕黑色,面頰、胸部雜有灰白、污白色毛。幼豬軀體呈淡黃褐色,背部有6條淡黃色縱紋,俗稱“花豬”。
歸經(jīng)肺;心;肝;大腸經(jīng)
性味味辛;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熄風(fēng)鎮(zhèn)驚。主癲癇;驚風(fēng);血??;金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0.15-0.3g。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1.《唐本草》:主金瘡,止血,生肉,癲癇。
2.《本草拾遺》:主金瘡,血痢。
3.《日華子本草》:治惡毒風(fēng),小兒疳氣,客忤,天吊。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