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心法要訣》 青腿牙疳

    青腿牙疳何故生,只緣上下不交通,陽火炎熾陰寒閉,凝結為毒此病成。青腿如云茄黑色,疲頑腫硬履難行,牙疳齦腫出臭血,穿破腮唇腐黑兇。

    【注】此證自古方書罕載其名,僅傳雍正年間,北路隨營醫(yī)官陶起麟頗得其詳。略云∶軍中凡病腿腫色青者,其上必發(fā)牙疳;凡病牙疳腐血者,其下必發(fā)青腿,二者相因而至。

    推其原,皆因上為陽火炎熾,下為陰寒閉郁,以至陰陽上下不交,各自為寒為熱,各為凝結而生此證也。相近內地,間亦有之,邊外雖亦有不甚多,惟內地人,初居邊外,得此證者竟十居八九,蓋中國之人,本不耐邊外嚴寒,更不免坐臥濕地,故寒濕之痰生于下,致腿青腫,其病形如云片,色似茄黑,肉體頑硬,所以步履艱難也。又緣邊外缺少五谷,多食牛、羊等肉,其熱與濕合,蒸瘀于胃,毒火上熏,致生牙疳,牙齦腐腫出血,若穿腮破唇,腐爛色黑,即為危候。邊外相傳,僅有令服馬乳之法。麟初到軍營,診視青腿牙疳之證,亦僅知投以馬乳;閱歷既久,因悟馬腦之力,較馬乳為效倍速,令患者服之,是夜即能發(fā)出大汗,而諸病減矣!蓋腦為諸陽之首,其性溫暖,且能流通故耳。兼服活絡流氣飲、加味二妙湯,宣其血氣,通其經絡,使毒不得凝結。外用砭法,令惡血流出,以殺毒勢;更以牛肉片貼敷,以拔出積毒,不數(shù)日而愈。蓋黑血出,則陰氣外泄,陽氣即隨陰氣而下降,兩相交濟,上下自安也。由是習為成法,其中活者頗多,因不敢自私,著之于書,以公于世,并將所著應驗諸方,備詳于后。

    青腿牙疳圖(圖缺)

    服馬乳法治青腿牙疳。

    用青、白馬乳,早、午、晚隨擠隨服,甚效。如無青、白馬,雜色馬亦可。

    服馬腦法治青腿牙疳。

    用馬腦子一個,用竹刀挑去筋膜,放在碗內,先將馬腦攪勻,再用滾黃酒沖服,或一斤或半斤俱可。倘一次不能服盡,分作二次沖服亦可。

    活絡流氣飲(一名和中既濟湯)

    蒼術 木瓜 羌活 附子(生) 山楂肉 獨活 懷牛膝 麻黃(各二錢) 黃柏 烏藥干姜 檳榔 枳殼(麩炒,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黑豆四十九粒,生姜三片,水四盅,煎一盅服,渣再煎,水三盅,煎八分。

    如牙疳盛,減去干姜、附子,加胡黃連二錢,龍膽草二錢。如牙疳輕而腿疼重,加肉桂二錢。如寒熱已退,減去羌活、麻黃,加威靈仙二錢,五加皮二錢。

    【方歌】活絡流氣去風強,青腿牙疳初服良,除濕清胃通經絡,加減臨時莫執(zhí)方。蒼術木瓜羌附子,山楂獨膝柏麻黃,烏藥干姜榔枳草,引加黑豆與生姜。

    加味二妙湯

    黃柏(生) 蒼術(米泔浸,炒) 牛膝(各三錢) 檳榔 澤瀉 木瓜 烏藥(各二錢)當歸尾(一錢五分)

    黑豆四十九粒,生姜三片,水三盅,煎一盅;再煎渣,水二盅半,煎八分。

    【方歌】加味二妙行步難,青腿牙疳齦腫宣,柏蒼牛膝歸榔瀉,木瓜烏藥豆姜煎。

    砭刺出血法

    此法用三棱扁針,形如錐挺者,向腿之青黑處,勿論穴道,量黑之大小,針一分深,或十針、二十針俱可,務令黑血流出;外以牛肉割片,貼針眼并黑處。次日再看,如黑處微退,仍針仍貼。如無牛肉,當頂刺破,用罐拔法。

    搽牙牛黃青黛散

    牛黃 青黛(各五分) 硼砂(二錢) 朱砂 人中白( ) 龍骨( 各一錢) 冰片(三分)

    共研細末,先以甘草湯將口漱凈,再上此藥。

    【方歌】牛黃青黛散硼砂,冰片朱砂中白加,龍骨共研為細末,牙疳腫腐此藥搽。

    一方用煮馬肉湯燙洗。

    一方用羊肝割片,貼黑處。

    一方用芥菜子搗面,燒酒調,敷黑腫處。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典著作,所以書內所用方劑又稱為經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民間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