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慢喉發(fā)緩體虛生,微腫咽干色淡紅,或由暴怒五辛火,或因憂思過度成。
【注】此證有因平素體虛,更兼暴怒,或過食五辛而生者;亦有憂思太過而成者,俱屬體虛病實。其發(fā)緩,其色淡,其腫微,其咽干,舌見滑白苔,大便自利,六脈微細,唇如礬色。若午前痛者,服補中益氣湯,加以清涼,如麥冬、黑參、桔梗、牛蒡子服之;若午后作痛、作渴,身熱足冷者,陰陽兩虛也,忌用苦寒,宜少陰甘桔湯,以宣達之;若面赤咽干不渴者,其脈必虛大,以甘露飲服之必效。俱兼用冰硼散一錢,加燈草 灰存性三分,吹之立驗。
甘露飲
天冬(去心)麥冬(去心) 黃芩 生地 熟地 枇杷葉(蜜炙) 石斛 枳殼(麩炒) 茵陳蒿甘草(各等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方歌】甘露飲清內(nèi)熱侵,面赤咽干生液津,天麥冬芩生熟地,枇杷斛草枳茵陳。
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
少陰甘桔湯(見口部口糜)
冰硼散(見口部鵝口瘡)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慢喉發(fā)緩體虛生,微腫咽干色淡紅,或由暴怒五辛火,或因憂思過度成。
【注】此證有因平素體虛,更兼暴怒,或過食五辛而生者;亦有憂思太過而成者,俱屬體虛病實。其發(fā)緩,其色淡,其腫微,其咽干,舌見滑白苔,大便自利,六脈微細,唇如礬色。若午前痛者,服補中益氣湯,加以清涼,如麥冬、黑參、桔梗、牛蒡子服之;若午后作痛、作渴,身熱足冷者,陰陽兩虛也,忌用苦寒,宜少陰甘桔湯,以宣達之;若面赤咽干不渴者,其脈必虛大,以甘露飲服之必效。俱兼用冰硼散一錢,加燈草 灰存性三分,吹之立驗。
甘露飲
天冬(去心)麥冬(去心) 黃芩 生地 熟地 枇杷葉(蜜炙) 石斛 枳殼(麩炒) 茵陳蒿甘草(各等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方歌】甘露飲清內(nèi)熱侵,面赤咽干生液津,天麥冬芩生熟地,枇杷斛草枳茵陳。
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
少陰甘桔湯(見口部口糜)
冰硼散(見口部鵝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