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查古籍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走馬牙疳證不輕,癖積疹痘毒火攻,牙根腐臭隨變黑,頑肉難脫不食兇。
【注】此證多由癖疾積火、疹痘余毒上攻,最為迅速,總因積火熱毒而成。牙根作爛,隨變黑腐,臭穢難聞。若癖積毒火攻牙者,初宜服蘆薈消疳飲;脾胃虛者,兼服人參茯苓粥。若疹痘余毒所中者,宜服清疳解毒湯。外勢輕者,俱用尿白散擦之。若堅(jiān)硬青紫,漸腐穿腮、齒搖者,宜蘆薈散擦之;如牙縫黑腐不盡,及腐爛深坑,藥不能到,宜用勒馬聽徽線塞之,再用手法,去其黑腐,內(nèi)見紅肉流鮮血者吉。其取時(shí)頑肉難脫,堅(jiān)硬腐爛漸開,以致穿腮破唇,宜貼青蓮膏,身熱不食者逆。但此證惟癖積攻牙成疳者,好后易犯,由積火時(shí)時(shí)上攻也。惟在調(diào)理飲食得宜,如山藥、栗子、鵝、蟹、甜、辣等物,俱當(dāng)禁忌。若稍有疏忽,必致復(fù)發(fā),慎之,慎之。
人參茯苓粥
人參(一錢) 白茯苓(六錢)
共研末,同粳米一條盅,熬成粥。先以鹽湯將口漱凈,后再食粥。
【方歌】人參茯苓善扶脾,飲食短少服之宜,二味研末加粳米,熬粥食之理胃虛。
清疳解毒湯
人中黃 川黃連(生) 柴胡(各五分) 知母(生) 連翹(去心) 牛蒡子(炒,研) 犀角(鎊) 黑參 荊芥 防風(fēng)(各一錢) 石膏( ,一錢五分)
淡竹葉一錢,燈心五十寸,水二盅,煎八分,食遠(yuǎn)服。嘔加蘆葦根五錢。
【方歌】清疳解毒牙疳證,疹痘余毒化熱成,中黃知連柴翹蒡,犀角參膏荊芥風(fēng)。
尿白散
尿垢(即婦人尿桶中白堿,火鍛,五錢) 白霜梅(燒存性) 枯白礬(各二錢)
上研細(xì)末,先用韭根、松蘿茶,煎成濃汁,乘熱以雞翎蘸洗患處,去凈腐肉,見津鮮血,再敷此藥,日敷三次。若爛至咽喉,以蘆筒吹之。
【方歌】尿白散搽走馬疳,尿垢白霜梅白礬,韭根茶葉煎湯滌,蘸洗腐肉敷藥痊。
蘆薈散
蘆薈(一錢) 黃柏(末,五錢) 人言(用紅棗五枚,去核,每棗納人言一分,火燒存性,五分)
共研細(xì)末,先用米泔水漱凈疳毒,后敷此藥于堅(jiān)硬及腐處。
【方歌】蘆薈散搽牙疳爛,色紫牙搖腮硬穿,棗裹人言燒存性,再加黃柏末同研。
勒馬聽徽絲
白砒(末,一分) 麝香(末,三分) 青綿(撕碎) 青黛(飛末,各一兩)
用香油拌勻。用時(shí)先以清米泔水漱口,次用鑷尖將絲挑少許,塞于牙根縫內(nèi),日三易之。
【方歌】勒馬聽徽疳漸蝕,牙縫腐黑急速施,油調(diào)砒麝青綿黛,泔水漱口后塞之。
青蓮膏
青黛(二錢) 乳香 輕粉(各一錢) 麝香(五分) 白砒(即人言,一分)
上為細(xì)末,用香油調(diào)稠,薄攤紙上,用錘捶實(shí),陰干收之。每于臥時(shí),以泔水漱凈口,拭干,隨疳證大小,剪膏藥貼之,至?xí)越胰?,再以泔水將口漱凈吐之,至晚再貼。
【方歌】青蓮膏貼腐疳宜,化腐消堅(jiān)效更奇,乳麝白砒輕粉黛,研末油調(diào)紙攤之。
蘆薈消疳飲(見鉆牙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