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查古籍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初起作癢因風(fēng)熱,潰后膿漚或冒風(fēng),將斂作癢生新肉,癢若蟲行氣血充。
【注】癢屬風(fēng),亦各有因。凡腫瘍初起,皮膚作癢者,為風(fēng)熱相搏。潰后作癢者,輕由膿漚,甚由瘡口冒風(fēng),故突起疙瘩,形如小米。抓破之后,津水者,是脾濕;津血者,是脾燥。若將斂作癢者,緣初腫時肌肉結(jié)滯,氣血罕來,及至將斂,氣血漸充,助養(yǎng)新肉,故癢也。然必癢若蟲行,方稱美疾。他如疥癬作癢皆屬風(fēng)淫,勿視為一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