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人齒之食物.無不 爛下咽.由炙爆之毒.無不侵襲之也.故受其傷.則腫痛臭爛.異于平常者.感牙之毒也.初咬時用熱童便浸傷處.洗去牙黃污血.貼蟾酥餅.以膏蓋之.出微膿漸愈.如失治.則爛痛發(fā)胖.仍用小便浸洗.次用油紙捻點火.于傷處熏之.良久.插蟾酥條.膏蓋.俟腫消時.用蔥白二兩.粉草五錢.水煎日洗一次.換紅黑二膏完口.
金箔膏貼咬傷.
四兩豬脂二兩占.藤黃半兩釜中煎.(占黃蠟也)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人齒之食物.無不 爛下咽.由炙爆之毒.無不侵襲之也.故受其傷.則腫痛臭爛.異于平常者.感牙之毒也.初咬時用熱童便浸傷處.洗去牙黃污血.貼蟾酥餅.以膏蓋之.出微膿漸愈.如失治.則爛痛發(fā)胖.仍用小便浸洗.次用油紙捻點火.于傷處熏之.良久.插蟾酥條.膏蓋.俟腫消時.用蔥白二兩.粉草五錢.水煎日洗一次.換紅黑二膏完口.
金箔膏貼咬傷.
四兩豬脂二兩占.藤黃半兩釜中煎.(占黃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