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臺(tái)秘要》 久赤白痢方四首

    病源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乘于血,血滲腸間,與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虛不復(fù),故赤白連滯之不心懊(出崔氏馬藺子散,療赤白痢,腹內(nèi) 痛,并久水谷痢,色白如泔淀,悉主之,極重者不過三四日,必瘥方。

    馬蘭子(一升熬) 地榆根皮(八分) 濃樸(炙八分) 熟艾(八分) 赤石脂(一升) 龍骨(十分) 茯苓(十分) 當(dāng)歸(十分)

    上八味搗篩為散,一服方寸匕,加至四五匕,日再夜一,白飲服。(出第三卷中)

    文仲療赤白痢五六年者方。

    燒大荊

    上一味取瀝服五六合,即瘥。(肘后同)又卒腹痛下赤白,數(shù)日不絕方。

    雞子(一枚扣頭取黃去白) 胡粉末(令滿殼燒焦成劑)

    上二味以酒服之。(肘后同并出第三卷中)

    近效療赤白痢日數(shù)十行,無問老小方。

    甘草(二兩炙)

    上一味切,以漿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