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廣濟療牙齒疼痛。風蟲俱瘥方。
獨活 防風(各四兩) 芎 細辛 當歸(各五兩) 沉香(八分) 雞舌香 零陵香(各五兩) 黃芩(十分) 升麻(八分) 甘草(六分炙)
上十一味搗篩,烊臘少許,丸如小豆,以薄綿裹當痛上,含有汁,咽亦無妨,口臭氣尤妙。
又療齒痛,不問蟲風者方。
熏黃(一兩) 莽草(一兩) 臘月羊脂 蜀葵莖(兩枚)
上四味,搗熏黃等為末,消羊脂,以葵莖蘸脂,點藥末,注齒痛處孔中,日三五度,每令葵莖熱用之良。
又療牙齒疼蟲痛。含湯方。
肥松脂(三兩) 皂莢(一枚去皮子炙令黃) 石鹽(七枚)
上三味切,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去滓,溫含,冷吐之,即瘥止。
崔氏療牙齒隱隱痛,無問風蟲搖動齒,齦腳宣露,含此藥效。其齦便生方。
取細柳枝捋去皮,銼一升炒之,納大豆一升和柳枝更炒,以豆炮聲盡,于 器盛之,以清酒三升漬之,經(jīng)三日,含之頻吐即無妨,兩劑無不愈,其齦亦生。(出第四卷中)
必效療風蟲疼痛方。
取屋間蜂窠(一枚炙) 椒(七粒)
上二味,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含之,或齦腫,勿怪之。
(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見《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今有清.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 本書收藥物 365 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是后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jié)。
學術價值:
文獻價值: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藥學著作。
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廣濟療牙齒疼痛。風蟲俱瘥方。
獨活 防風(各四兩) 芎 細辛 當歸(各五兩) 沉香(八分) 雞舌香 零陵香(各五兩) 黃芩(十分) 升麻(八分) 甘草(六分炙)
上十一味搗篩,烊臘少許,丸如小豆,以薄綿裹當痛上,含有汁,咽亦無妨,口臭氣尤妙。
又療齒痛,不問蟲風者方。
熏黃(一兩) 莽草(一兩) 臘月羊脂 蜀葵莖(兩枚)
上四味,搗熏黃等為末,消羊脂,以葵莖蘸脂,點藥末,注齒痛處孔中,日三五度,每令葵莖熱用之良。
又療牙齒疼蟲痛。含湯方。
肥松脂(三兩) 皂莢(一枚去皮子炙令黃) 石鹽(七枚)
上三味切,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去滓,溫含,冷吐之,即瘥止。
崔氏療牙齒隱隱痛,無問風蟲搖動齒,齦腳宣露,含此藥效。其齦便生方。
取細柳枝捋去皮,銼一升炒之,納大豆一升和柳枝更炒,以豆炮聲盡,于 器盛之,以清酒三升漬之,經(jīng)三日,含之頻吐即無妨,兩劑無不愈,其齦亦生。(出第四卷中)
必效療風蟲疼痛方。
取屋間蜂窠(一枚炙) 椒(七粒)
上二味,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含之,或齦腫,勿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