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積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腑臟為寒氣所乘。脾胃虛冷。故不能消化。留為宿食也。診其脈來實。心腹積聚。飲食不消。胃中冷故也。(出第十九卷中)
千金翼三臺丸。療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寒瘧已愈。令不復(fù)發(fā)。食后服五丸。飲多者吞十丸。長服令人大小便調(diào)和長肌肉方。
大黃(二兩熬) 熟硝石(一升) 葶藶(一升熬) 前胡(二兩) 濃樸(一兩炙) 附子(一兩炮) 茯苓(半兩) 半夏(一兩洗) 杏仁(一升去尖皮熬) 細(xì)辛(一兩)
上十味搗篩。蜜和搗五千杵。酒服如梧子五丸。稍加。以知為度。忌豬羊肉餳生菜酢物。(深師同出第二十卷中)
古今錄驗氣痞丸。療寒氣痞積。聚結(jié)不通。繞臍切痛。腹中脹滿。胸逼滿。風(fēng)入臟。憂恚所積。用力不節(jié)。筋脈傷。羸瘦。不能食飲。此藥令人強嗜食益氣力方。
烏頭(二分炮) 甘草(二分炙) 葶藶子(二分熬) 大黃(二分) 芎 (二分) 芍藥(二分) 甘皮(二分炙)
上七味下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再不知。漸至五丸七丸。一方桂心二分。去甘皮。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一方有通草無甘皮)又小烏頭丸療久寒積聚心腹。繞臍切痛。食飲不下方。
烏頭(三兩炮) 甘草(三兩炙) 茱萸(半兩) 細(xì)辛(二兩) 半夏(二兩) 附子(二兩炮)
上七味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再。不知。稍增之。忌羊豬肉冷水。
又五通丸。主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jié)。長肌膚補不足方。
椒目(一兩) 附子(一兩炮) 濃樸(一兩炙) 杏仁(三兩) 半夏(一兩) 葶藶(三兩熬)
上八味搗。葶藶子杏仁使熟。和諸藥末。和以蜜。搗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忌豬羊肉餳冷水。(出第十卷中)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積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腑臟為寒氣所乘。脾胃虛冷。故不能消化。留為宿食也。診其脈來實。心腹積聚。飲食不消。胃中冷故也。(出第十九卷中)
千金翼三臺丸。療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寒瘧已愈。令不復(fù)發(fā)。食后服五丸。飲多者吞十丸。長服令人大小便調(diào)和長肌肉方。
大黃(二兩熬) 熟硝石(一升) 葶藶(一升熬) 前胡(二兩) 濃樸(一兩炙) 附子(一兩炮) 茯苓(半兩) 半夏(一兩洗) 杏仁(一升去尖皮熬) 細(xì)辛(一兩)
上十味搗篩。蜜和搗五千杵。酒服如梧子五丸。稍加。以知為度。忌豬羊肉餳生菜酢物。(深師同出第二十卷中)
古今錄驗氣痞丸。療寒氣痞積。聚結(jié)不通。繞臍切痛。腹中脹滿。胸逼滿。風(fēng)入臟。憂恚所積。用力不節(jié)。筋脈傷。羸瘦。不能食飲。此藥令人強嗜食益氣力方。
烏頭(二分炮) 甘草(二分炙) 葶藶子(二分熬) 大黃(二分) 芎 (二分) 芍藥(二分) 甘皮(二分炙)
上七味下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再不知。漸至五丸七丸。一方桂心二分。去甘皮。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一方有通草無甘皮)又小烏頭丸療久寒積聚心腹。繞臍切痛。食飲不下方。
烏頭(三兩炮) 甘草(三兩炙) 茱萸(半兩) 細(xì)辛(二兩) 半夏(二兩) 附子(二兩炮)
上七味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再。不知。稍增之。忌羊豬肉冷水。
又五通丸。主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jié)。長肌膚補不足方。
椒目(一兩) 附子(一兩炮) 濃樸(一兩炙) 杏仁(三兩) 半夏(一兩) 葶藶(三兩熬)
上八味搗。葶藶子杏仁使熟。和諸藥末。和以蜜。搗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忌豬羊肉餳冷水。(出第十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