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吳醫(yī)匯講》 古今元氣不甚相遠說

    作者: 唐大烈

    “五方風土異宜,古今元氣不同”,醫(yī)林每奉此二語為治病立方之要旨。以為西北高燥多寒,東南卑濕多熱,高燥則筋骨勁強,卑濕則肌肉柔弱,此分情勢之剛柔,非以判本原之強弱,故《內經(jīng)·異法方宜論》、《五常政大論》,圣人早為詳言之。至古今元氣不同,則愚竊有說焉?;使胖?,壽稱千百,薦紳先生難言之,或者書缺有間,未足征信歟?《尚書》載自帝堯以來,則皆彰彰可考,所謂元氣之濃薄,必征諸壽數(shù)之短長,故古人之元氣不可見,而古人之壽數(shù)有可稽。

    唐虞三代,已不聞有數(shù)百歲之人,觀之孔顏,尤明驗也。仲師誕生于漢,為制方之祖,其用藥也,不啻數(shù)倍于今,由其察脈真,審證確,任使精專,一湯日作數(shù)服,病愈或不終劑,蓋有是病,必用是藥,去疾務盡,斷斷然也,然非謂漢時氣濃則可也。古者以百歲為上壽,七八九十者為老,遞降而夭殤,自漢迄今,果有異歟?蓋至誠無息,天地之體未有久而漸薄之理,惟天地無心于造物,人稟天地之氣以生者,原各得此百年之用,而修短不齊者,人自有其濃薄耳,今古一轍也。不然,軒岐垂教,長沙祖述,豈專為一方一代而言哉?若謂今之人稟氣日薄,則善乎徐洄溪有草木之性隨之亦薄之論,此又不移至理也。自元氣不同之說行,群以古法不宜于今,麻、桂慮其亡陽,姜、附畏其劫陰,柴、葛以升而代之,硝、黃以厲而制之,即偶然一用,不過數(shù)分,病則猶是也,藥則不及矣,安能奏效乎?因是邪不去,正立亡,始之以謹慎愛之者,終之以因循害之也。故愚以為學人,當專務審證辨脈,既得證因之本,幸勿拘元氣不同之見,當宗古人用藥而稍減之,矯今人立方而增重之,庶幾病氣速除,生機不息矣。鼎也學識淺陋,有志未逮,書此以俟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