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對(duì)口瘡生于橫山骨下,百勞骨上,正對(duì)口生是也。其痛不可當(dāng),上連腦頂,下徹心肝,乃手足三陽三陰之所司也,治之不善必死。因思慮過多,郁熱不伸,炙爆多傷,故生斯毒。始生宜海馬崩毒法,并灸肘尖穴、神闕穴各十余壯,甚效。用祛毒一掃丹(方見前),后服三香內(nèi)托飲(方見前),定痛拔毒飲,內(nèi)須排膿定痛,外須收口生肌。先宜服益腎制火湯,不然脛項(xiàng)筋脫,腎水耗散,心肝熱熾而斃。
十三味益腎制火湯
黃柏(鹽炒)、連翹、知母(鹽炒)、地黃、甘草、白芍、肉桂(去皮)、當(dāng)歸、黃連、川芎、人參、黃 、白術(shù)。
空心服。
十三味定痛拔毒飲
羌活、牛膝、黃 、白芍、甘草、乳香、柴胡、香附、前胡、蘇葉、黃芩、枳殼、二花。
五味敷方
忍冬藤、龍膽草、百草霜、上京墨、地骨皮。
酒搗敷之。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對(duì)口瘡生于橫山骨下,百勞骨上,正對(duì)口生是也。其痛不可當(dāng),上連腦頂,下徹心肝,乃手足三陽三陰之所司也,治之不善必死。因思慮過多,郁熱不伸,炙爆多傷,故生斯毒。始生宜海馬崩毒法,并灸肘尖穴、神闕穴各十余壯,甚效。用祛毒一掃丹(方見前),后服三香內(nèi)托飲(方見前),定痛拔毒飲,內(nèi)須排膿定痛,外須收口生肌。先宜服益腎制火湯,不然脛項(xiàng)筋脫,腎水耗散,心肝熱熾而斃。
十三味益腎制火湯
黃柏(鹽炒)、連翹、知母(鹽炒)、地黃、甘草、白芍、肉桂(去皮)、當(dāng)歸、黃連、川芎、人參、黃 、白術(shù)。
空心服。
十三味定痛拔毒飲
羌活、牛膝、黃 、白芍、甘草、乳香、柴胡、香附、前胡、蘇葉、黃芩、枳殼、二花。
空心服。
五味敷方
忍冬藤、龍膽草、百草霜、上京墨、地骨皮。
酒搗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