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退思集類方歌注》 桂枝二越脾一湯

    作者: 王泰林

    治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

    桂枝湯二分,越脾湯一分,合二升,溫服一升。

    桂枝麻黃湯各半,助正驅(qū)邪小發(fā)汗。太陽如瘧脈雖微,熱多無汗仍須散。(太陽如瘧脈微,為陰陽俱虛,汗、吐、下皆在所禁。然熱多寒少,面有熱色,身無汗,膚癢如蟲行皮中,以邪氣怫郁在表,欲自出不得,雖脈微不可發(fā)汗,而熱多無汗,又不得不汗,故立此法。助正之力,侔于散邪,但取小汗即已,庶無大汗亡陽之慮。)風瘧緣何屬太陽,因其止作無間斷。(太陽如瘧,一日二三度發(fā),不似少陽之瘧一日一發(fā)也。因風邪客于皮膚中,欲出不出,故止作無定,后人因名之曰“風瘧”。)又有桂二麻一湯,主治略同微有判。此因有汗桂枝多,發(fā)散之功更和緩。(此與各半湯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若夫桂枝(二)越脾(一)法,體虛邪亦輕微按。無陽是亡陽分津,脈弱熱多義當玩。(此無陽與亡陽不同。無陽者,即陽分亡津之謂。蓋其人本非壯盛,而邪氣亦輕,故身有寒熱,而脈微弱,若發(fā)其汗,必致有叉手冒心、臍下悸之變,故用桂枝湯四分之二以行陽,越脾湯四分之一以行陰。行陰者,發(fā)越脾氣而行胃中之津,俾陽和津生而脈復,令得似汗而解。蓋凡暴病發(fā)熱,脈雖弱而治從外感;久病脈弱,熱雖盛而治從內(nèi)傷,此其要也。尤在涇《傷寒貫

    與麻黃合劑,則能盡麻黃之力,而并去其悍;與石膏同用,則能資石膏之益,而不撓乎權(quán)。

    是雖麻、石并行,而實以桂枝為主,蓋非滋養(yǎng)營衛(wèi),則無以為發(fā)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氣不足,邪氣亦微,而仍須得汗而解者,宜于此三方取則焉。后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保?/p>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