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推拿抉微》 疝氣

    作者: 未知

    經(jīng)云∶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又曰∶病在小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陳飛霞曰∶故疝氣者,寒邪結聚而成也。內(nèi)則臍腹絞痛,外則卵丸腫大,專屬肝經(jīng),與腎無涉。蓋肝主怒,小兒性急,多叫哭而得之者。此氣動于內(nèi),謂之氣疝。應行氣開郁,初宜柴苓湯升散之,次宜加減二陳湯,或木香內(nèi)消丸。如因久坐濕地得之者,此冷氣入腹,謂之寒疝。宜溫中散寒,加減當歸散,茱萸內(nèi)消丸。有腫而不痛,由中濕所致。

    卵雖腫而無熱,腹不痛,宜行濕消腫,加減守病丸。小兒素有疝氣,或一年半年發(fā)者,發(fā)則有形,外連睪丸,內(nèi)貫小腹,腫硬一條如小杵,約長五六寸,大小便不通,當歸木香湯。小兒外腎腫大不痛,連年不消者,不早治,便為終身痼疾。宜茱萸內(nèi)消丸,加牽牛子,半生半炒,取頭末用。更灸臍旁章門穴,大效。取穴法∶以本兒手掌第五指本節(jié)橫紋,對臍心中(《針灸大成》云∶宜季脅肋端 ,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cè)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又曰肘盡處是穴)。小兒濕地上坐,或有蚯蚓吹其卵,腫大而垂者。以鹽湯浸洗之,蓋鹽能殺蚯蚓毒也;或以蒼術煎湯,加鹽少許,洗之即效。小兒陰囊生瘡潰爛者,謂之脫囊。用紫蘇葉研末敷之,以荷葉包之,或用生荷葉火烘令軟包之。雖囊丸露出,亦可治也。

    外腎臊臭,時復濕癢,柴胡龍膽湯。癢甚不可止者,胡椒煎湯洗之。

    柴苓湯(見前傷濕方內(nèi))

    治少陽膽經(jīng)有邪而病疝用之。

    加味二陳湯治性急多哭,卵腫,痛連小腹,謂之疝氣用之。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 小茴(一錢) 川芎(六分) 肉桂(五分) 炙甘草(一錢)生姜(一錢)水煎熱服。

    《集成》木香內(nèi)消丸

    木香(一錢) 三棱(煨一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川楝肉(一錢) 陳皮(一錢,酒炒)香附(酒炒,一錢) 青皮(醋炒,一錢)

    上共為細末,酒煮,米糊為丸,每服一二錢,空心鹽湯下。

    《集成》加味當歸散治受寒濕之氣,小腹絞痛,外腎紅腫,并腹痛啼哭等證用之。

    當歸身(一錢) 吳茱萸(一錢) 青化桂(五分) 川芎(五分) 黑姜炭(五分) 廣木香(五分)小茴香(一錢) 炙草(一錢)

    水煎,臨服加鹽七分,空心溫服。

    《集成》茱萸內(nèi)消丸治寒濕所襲,留伏作痛, 疝偏墜用。

    吳茱萸(醋浸一宿,焙干炒過) 大茴香(鹽炒) 肉桂(去粗皮) 棗仁(去皮核) 延胡索(醋炒)青皮(醋炒) 橘紅(以上各一兩) 桃仁(五錢) 白蒺藜(炒) 廣木香(各五錢)

    上共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淡鹽湯下。

    《集成》加減守病丸治卵腫不痛,此濕氣也,又名木腎。用∶漂蒼術 制南星 白芷 山楂肉 川芎 橘該 半夏 神曲 吳茱萸以上等分,共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小茴香煎湯下。

    《集成》當歸木香湯治小兒久疝不愈用。

    橘核(一錢) 全當歸(一錢) 正川芎(七分) 木通(一錢) 小茴香(一錢) 川楝肉(一錢)青皮(一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廣木香(五分) 黑梔仁(一錢)

    《集成》龍膽湯治小兒外腎燥臭,時復濕癢。

    柴胡(一錢) 澤瀉(一錢) 車前子(一錢) 木通(一錢) 生地(一錢) 當歸(一錢) 龍膽草(一錢)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