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xué)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xué)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xué)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chǔ)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xué)術(shù)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經(jīng)曰∶足太陰虛,則鼓脹。又曰∶胃中寒則脹滿。又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陳飛霞曰∶夫脹滿者,腹脹氣滿也。因于脾肺不能健運,所以作脹也。有虛脹、寒脹、實脹、熱脹。大抵虛脹、寒脹十之八九,實脹、熱脹十之二三。蓋實熱之證,人所易見,或因傷食,或因傷寒入里,所以易知而易治。虛寒之證,由中氣衰弱,脾氣不化而脹,所以難見而難醫(yī)。若以虛寒之脹,而誤為實熱之脹治之,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虛脹者,或因吐瀉之后,或因服藥攻下太過,致成腹脹者。宜溫中調(diào)氣,濃樸溫中湯;若虛而兼寒者,加桂附。實脹者,腹中原有食積,或因飲食過飽,固結(jié)于中。外證,則胃口胸前高脹,身熱口渴,倦臥不語,腹痛微喘,目閉不開,儼然虛極之象。小兒此證最多而難識。昧者不為詳審,見其四肢不舉,口閉不開,誤以為慢風(fēng),而用寧神導(dǎo)痰之藥,十中十死,無一活者。不知大實有羸,即此是也。急宜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同服。熱脹者,或傷寒熱邪入里,大便閉結(jié),小便短赤,渾身壯熱,面赤煩躁,集成沆瀣丹。寒脹者,由中氣素寒,冷滯郁結(jié),無身熱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氣喘腹脹。先以塌氣丸消之,復(fù)以異功散,調(diào)其脾胃。
凡遍身瘡疥,因淋洗涂搽,逼毒歸內(nèi)而腹脹者,輕則荊防敗毒散升散之,重則集成沆瀣丹微利之。瘡出脹消者吉,不出者兇。經(jīng)謂臟寒生脹滿者,蓋脾為陰中之至陰,如脾濕有余,陽火不能施化,如土之久于雨水,則為泥矣,豈能生育萬物。必待和風(fēng)日暖,濕去陽生,自然生長也。凡此宜以辛熱之藥運用之可也。經(jīng)謂下之則脹已。此以濕熱飲食有余,脾胃素實、形體氣質(zhì)壯實者言之也。若脾虛內(nèi)寒,而氣不能運精微,以成脹滿者,只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辛熱,以行壅滯之氣。庶使脾土健旺,脹滿營運,斯可愈矣。此經(jīng)之所謂塞因塞用,用從治之法耳。醫(yī)者不察,惟執(zhí)下之脹已,急于獲效;病者喜以下藥,以求痛快。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脹滿愈甚,去死不遠矣。
濃樸溫中湯治胃寒心腹脹。
川樸(七分) 陳皮(一錢) 黑姜炭(一錢) 茯苓(一錢) 草蔻仁(六分) 木香(五分) 炙甘草(一錢)
虛兼寒者,加熟附子、肉桂、生姜少許。
《集成》塌氣丸治寒郁結(jié),肚腹虛脹。
胡椒仁 全蝎尾(去鉤子,洗凈炒干)
上以胡椒略去皮去凈一兩,炒過,和蝎尾碾末,面糊為丸,極小。每服一二錢,陳皮湯送下。
沆瀣丹(見前傷濕方內(nèi))
《集成》三仙丹
五靈脂(二兩) 廣木香(五錢) 巴豆仁(四十粒,去凈油) 醋打曲糊為丸綠豆大,朱砂為衣,量兒大小服之。
異功散
白術(shù)(一錢) 茯苓(一錢) 黨參(一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荊防敗毒散
芥穗(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連翹(一錢) 枳殼(七分) 升麻(五分) 薄荷(一錢) 羌活(七分)獨活(五分) 粉葛根(一錢) 川木通(一錢) 金銀花(一錢) 黃芩(一錢) 川芎(五分) 梔子仁(一錢)甘草(一錢)
上身腫,加蔥三莖;下體腫,加燈草十莖,清水煎服。
涂蔚生曰∶陳飛霞謂虛脹,或因吐瀉之后,或因攻伐太過,致成腹脹。然吐則傷陽,瀉則傷陰,而攻伐之足以傷陽傷陰,亦無異于吐瀉。陰陽既形損傷,則滋陰補陽,即不容或已,豈容再施消導(dǎo)者哉?查濃樸溫中湯原方,多系破氣之藥,于此證未免失宜。余以為宜用六君子湯,稍加木香為佐,既無虛虛之患,又無實實之嫌。臨時能因其寒熱,而加桂附歸芍枳查芩連等味,而虛寒實熱之脹,亦無不左宜右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