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順氣寬中,消積滯,化痰飲。治中脘氣痞,心腹堅(jiān)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 噫氣不通,嘔吐痰逆,飲食不下,大便不調(diào),或泄或秘。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色) 砂(飛研,各一兩) 神曲(碎,炒) 麥 (炒,搗羅為末,八
上件為末,以三棱膏勻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