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食物療法》 山藥

    山藥自古被視為物美價廉的補虛佳品,它性味甘平,質(zhì)厚,滋補性強(qiáng),既補氣,又益陰。《本草綱目》中說山藥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qiáng)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它補而不膩,不熱不燥,常食山藥對人體十分有益。

    山藥不但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zhì)、無機(jī)鹽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zhì),還含有多量纖維素以及膽堿、粘液質(zhì)等成分。山藥供給人體大量的粘液蛋白,能預(yù)防心血管系統(tǒng)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fā)生,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出現(xiàn)肥胖。

    山藥性收斂,有濕熱實邪者不宜多服。

    【應(yīng)用實例】

    1.糖尿?。荷剿?20克,水煎服;或山藥50~60克切片,粳米60克同煮粥食。

    2.小兒遺尿:山藥、桑螵蛸各等量,共研細(xì)末,開水沖服,1日2次,每次服3~6克。

    3.小兒夜啼:淮山藥、茯苓各15克,煎湯,加白糖適量,調(diào)服。連服半月。

    4.乳腺炎:生山藥搗爛外敷。

    5.哮喘:山藥搗爛,約半碗,加入半碗甘蔗汁,和勻,燉熱飲之。

    6.消化不良:山藥適量,生一半,炒一半,研為末,米湯送服,每日2次。

    7.再生障礙性貧血:山藥30克、大棗10克、紫荊皮9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8.急慢性腎炎:鮮山藥200克、鮮薺菜150克燒湯調(diào)味服食。

    9.腹瀉:淮山藥15克、炒山楂15克,紅糖適量,加水煎服。每日1劑,分3~4次服;或淮山藥30克與雞內(nèi)金1個炒香研末,每次5克,入糯米中煮粥食。每天1劑,連服數(shù)劑。

    10.妊娠水腫:淮山藥30克,大棗20枚,肉桂0.5克,薏米30克,同煮粥食。每天1劑,連服4~5劑。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