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食物療法》 小麥

    小麥?zhǔn)敲娣鄣脑希彩潜狈饺说闹魇?。小麥中除含有蛋白質(zhì)、淀粉、鈣、磷、鐵,還含有維生素B、淀粉酶、油酸、亞油酸等。小麥的蛋白質(zhì)含量比大米高,而且還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維生素E、麥芽糖酶、蛋白分解酶和淀粉酶,所以面食比米飯容易消化。祖國醫(yī)學(xué)認(rèn)為,小麥性味甘微寒,入心、脾、腎三經(jīng),功能益腎養(yǎng)心安神,調(diào)腸胃,除熱止渴。小麥淘洗時(shí)輕浮癟瘦者為浮小麥,具有除虛熱,斂汗,鎮(zhèn)靜安神的功效。小麥麩可除心煩,止消渴,而以小麥粉水洗得之的面筋,性甘涼,為素食中的佳品。功能為益氣和中,癆熱病人宜煮食之。

    【應(yīng)用實(shí)例】

    1.口腔潰瘍:小麥面燒灰2份,冰片1份,混合研細(xì),吹在患兒口瘡面,每天2~3次,3~5天即愈。

    2.慢性腦膜炎:小麥麩100克,瘦肉250克加蔥、鹽等佐料拌成餡,以糯米粉包成包子,蒸熟后食用。

    3.眩暈:浮小麥、黑豆各30克,水煎服。

    4.神經(jīng)衰弱:小麥30克,大棗10枚,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15日為1療程。

    5.自汗盜汗:浮小麥5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

    6.骨質(zhì)增生:小麥麩500克,陳醋250克共放鐵鍋炒熱。裝入布袋內(nèi)趁熱燙患部,可用兩付輪流。每日2次,每次半小時(shí)。

    7.水腫:小麥芽6克,焙黃,水煎煮濃汁去渣服之。

    8.淋癥:將小麥50克煮沸后,下入通草9克,再用文火煮成濃汁,去渣飲汁,早晚空腹飲用各1次。

    9.腹瀉:小麥粉(炒黃),糯米(炒黃研粉),大棗(去核干燥研碎),每次15~30克,開水調(diào)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