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熱門搜索:
xín
  • 拼音:xin
  • 注音:ㄒㄧㄣˊ
  • 部首筆畫:5
  • 總筆畫:17
  • 漢字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形聲
  • 五筆86:QSJH
  • 五筆98:QSJH
  • 五行:
  • Unicode:U+9561
  • 四角號碼:81746
  • 倉頡輸入法:XCMWJ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6245
提交資料
  • 鐔字拼音(帶聲調(diào))
    xín
  • 鐔字筆順
    撇橫橫橫折橫豎折豎豎橫豎折橫橫橫豎
  • 鐔字的組詞
    劍鐔 蛟鐔 星鐔
  • 基本解釋

    (鐔) xín ?ㄒㄧㄣˊ ◎ 寶劍的劍鼻,劍柄和劍身連接處的兩旁突出部分。亦稱“劍口”、“劍環(huán)”。 ◎ 古代兵器,似劍而狹小。

  •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鐔 xín? 〈名〉 (1) 劍柄與劍身連接處兩旁突出的部分 [sword nose]。亦稱“劍鼻”、“劍口”、“劍首”、“劍環(huán)”等 天子之劍,以…周宋為鐔?!肚f子》 (2) 古代兵器名,形似劍而小 [name of a weapon] 延壽又取官銅物,候月蝕鑄作刀、劍、鉤、鐔。——《漢書》 (3) 姓 (4) 另見 chán;tán

  • 漢語字典

    [①][xín][《廣韻》徐林切,平侵,邪。][《廣韻》徒含切,平覃,定。][《廣韻》餘針切,平侵,以。]“鐔1”的繁體字。(1)劍柄末端的突起部分,狀如蕈類,中空,上有孔,吹而有聲。也稱劍首、劍珥、劍鼻。(2)指刀、劍之柄與刀、劍之身連接處的兩旁突出部分。(3)因喻險要地勢。(4)古代兵器,形似劍而小。(5)姓。東漢有鐔顯。見《後漢書·循吏傳》。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下平十二侵·下平十三覃·去聲二十七沁[粵 語]:taam4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上】【金字部】 鐔; 康熙筆畫:20; 頁碼:頁1328第06【唐韻】徐林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心切,??音尋。【說文】劒鼻也?!拘戾|曰】劒鼻,人握處之下也?!菊崱咳n云:劒口。又劒環(huán)。司馬彪云:劒珥?!緫?zhàn)國策】無鉤竿鐔蒙須之便?!驹]】鐔,劒珥鼻也?!∮帧厩皾h·韓延壽傳】鑄作刀劒鉤鐔。【註】鐔,似劒而小?!∮挚h名?!厩皾h·地理志】牂牁郡鐔封縣?!∮中?。漢豫州刺史鐔顯?!∮帧緩V韻】夷針切【集韻】餘針切,??音淫。義同?!緫?zhàn)國策·鐔蒙註】【前漢·地理志·鐔封縣註】【韓延壽傳·劒鐔註】??兼尋淫二音讀?!∮帧緩V韻】【正韻】徒含切【集韻】【韻會】徒南切,??音覃?!緩埡狻|京賦】底柱輟流,鐔以大岯。【註】言大岯險,同劒口也。鐔,徒南反?!∮挚h名?!厩皾h·地理志】武陵郡鐔成縣?!驹]】鐔音譚?!净茨献印と碎f訓(xùn)】一軍塞鐔城之嶺?!驹]】鐔城,在武陵西南,接鬰林郡。 又【後漢·??寵傳】寵到顯用良吏王渙鐔顯等,以爲心腹。【註】鐔,徒南反?!菊滞ā啃沼刑秾ざ?,漢鐔政,明鐔鑑,一讀尋,一讀潭。 又【類篇】徒感切,潭上聲。劒口也?!厩f子·說劒篇】周宋爲鐔?!驹]】鐔,徒感反。劒口也?!∮帧炯崱繉そ校艮?。刀本。 又達各切,音鐸。劒珥。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灣細明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