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熱門搜索:
tūn
  • 拼音:tun
  • 注音:ㄊㄨㄣ
  • 部首筆畫:3
  • 總筆畫:10
  • 漢字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
  • 五筆86:IVTK
  • 五筆98:IVTK
  • 五行:
  • Unicode:U+6D92
  • 四角號碼:37167
  • 倉頡輸入法:ESKR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
提交資料
  • 涒字拼音(帶聲調(diào))
    tūn
  • 涒字筆順
    捺捺橫折橫橫撇豎折橫
  • 基本解釋

    tūn ? ㄊㄨㄣˉ ◎ 〔涒灘〕古代十二地支中“申”的別稱,用于紀(jì)年。 ◎ 食后嘔吐。

  • 漢語字典

    [①][tūn][《廣韻》他昆切,平魂,透。]食后復(fù)吐。[②][yūn][《集韻》紆倫切,平諄,影。]見“涒2鄰”。

    音韻參考

    [廣 韻]:他昆切,上平23魂,tūn,臻合一平魂透[國 語]:tūn[粵 語]:tan1wan1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涒; 康熙筆畫:11; 頁碼:頁627第01【唐韻】【集韻】??他昆切,音暾?!菊f文】食巳而復(fù)吐之?!∮帧緺栄拧め屘臁刻珰q在申曰涒灘?!驹]】涒,史作汭?!∮帧炯崱考u倫切,音奫。涒??,水流曲折貌。【郭璞·江賦】涒???潾。 又俱倫切,音麋。又于云切,音熅。義??同。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灣細(xì)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