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字典
熱門搜索:
líng
  • 拼音:ling
  • 注音:ㄌㄧㄥˊ
  • 部首筆畫:3
  • 總筆畫:8
  • 漢字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形聲
  • 五筆86:IWYC
  • 五筆98:IWYC
  • 五行:
  • Unicode:U+6CE0
  • 四角號碼:38132
  • 倉頡輸入法:EOII
  • GBK編碼:
  • 規(guī)范漢字編號:4015
提交資料
  • 泠字拼音(帶聲調(diào))
    líng
  • 泠字筆順
    捺捺橫撇捺捺折捺
  • 泠字的組詞
    白泠泠 鱉泠 叮泠 丁泠 潔泠 泠支 泠汰 泠人 泠然 泠毛 泠落 泠綸 泠淪氏 泠泠 泠洌 泠風(fēng) 泠波 溟泠 飄泠 涕泠 西泠印社 西泠十子 西泠派 西泠八家 西泠 曉泠 真泠 中泠
  • 基本解釋

    líng ?ㄌㄧㄥˊ ◎ 清涼:泠風(fēng)。泠泠(a.形容清涼;b.形容聲音清越)。 ◎ 姓。 ◎ 古同“零”,凋零。

  •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líng? 〈名〉 (1) (形聲。從水,令聲。本義:水名,泠水) (2) 同本義。即安徽的“青戈江” [Ling River] 泠,泠水,出 丹陽宛陵西北入 江?!墩f文》。按,亦名 清水,今之 清弋江也。 (3) 通“伶”。藝人 [actor;acress] 晉侯…見 鐘儀…,問其族,對曰:“泠人也?!薄蹲髠鳌こ晒拍辍? (4) 又如:泠人(伶人。古代樂人) (5) 姓詞性變化 líng? 〈形〉 (1) 清涼;冷清 [cool;cold and cheerless;deserted] 子能使子野盡為泠風(fēng)乎?——《呂氏春秋·任地》 愿乘泠風(fēng)去,直出浮云間?!畎住兜翘追濉? (2) 又如:泠冽(清涼,涼爽);泠然(寒涼;清涼);泠風(fēng)(小風(fēng);和風(fēng)) (3) 清澈 [clear]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fēng)寒?!啤?劉長卿《聽彈琴》 (4) 又如:泠波(清澈的水波) (5) 輕妙的樣子 [light] 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莊子·齊物論》。注:“輕妙之貌?!? (6) 又如:泠然(輕妙的樣子) ◎ líng? 〈動〉 通“零”。落 [drop;fall] 同僚涕泠?!都街輳氖鹿?/p>

  • 漢語字典

    [①][líng][《廣韻》郎丁切,平青,來。]亦作“澪1”。(1)輕妙貌。參見“泠然”。(2)清涼;冷清。(3)曉喻。(4)了解,覺悟。(5)象聲詞。亦形容聲音清越。(6)通“零”。滴落。(7)通“伶”。參見“泠人”。(8)水名。瀟水上源之一。源出湖南省寧遠縣西南,西北流注入瀟水。參閱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湘水》。(9)水名。渭水下游支流之一。又名零水。參閱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渭水三》。(10)水名。指泠溪水。在廣東省樂昌縣境。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廣東三·韶州府》。(11)古邑名。(12)姓。周有泠州鳩。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音韻參考

    [廣 韻]:郎丁切,下平15青,líng,梗開四平青來[平水韻]:下平九青[唐 音]:leng[國 語]:líng,lǐng[粵 語]:ling4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泠; 康熙筆畫:9; 頁碼:頁617第06【唐韻】【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水名。【說文】水出丹陽宛陵,西北入江?!∮株P(guān)中有泠水?!舅?jīng)注】泠水,出浮胏山?!∮至懔暧秀鏊!舅?jīng)注】泠水,南出九疑山,北流經(jīng)泠道縣?!∮止痍柷h有泠水?!舅?jīng)注】泠水出泠君山?!∮譁[泠,水名。【張衡·西京賦】耕父揚光於淸泠之淵。【註】在南陽西鄂山上。 又三江之水曰三泠?!∮帚鲢?,水聲?!竟艠犯可搅锖毋鲢觥!∮诛L(fēng)聲?!舅斡瘛わL(fēng)賦】淸淸泠泠,愈病析酲。【莊子·逍遙遊】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忠袈曆笠缭汇鲢觥!娟憴C·文賦】音泠泠而盈耳?!∮帚鲲L(fēng),和風(fēng),所以成穀也?!緟问洗呵锉媸科繋煚?wèi)泠風(fēng)。 又邑名?!咀髠鳌ぐФ迥辍繉⑦m泠。又麊泠,漢縣名,屬交趾郡。泠道,亦漢縣名,屬零陵郡?!∮峙c伶通?!咀髠鳌こ删拍辍繒x侯見鐘儀,問其族,曰:泠人也?!菊x】泠氏世掌樂官而善,故後世名樂官爲(wèi)伶官?!∮帧炯崱坷识η?,音笭。水貌?!∮朱`年切,音蓮。毛長總結(jié)也。【周禮·天官·內(nèi)饔】羊泠毛而毳羶?!驹]】泠音靈,徐邈音朗年反。
  •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灣細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