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面發(fā)毒

    作者: 吳謙

    【方歌】面發(fā)毒在頰車生,初少漸多赤豆形,腫硬焮疼津黃水,證屬風熱客陽明。

    【注】此證生面上頰車骨間。初生一個,漸發(fā)數(shù)枚,形如赤豆,色紅焮痛,堅硬似疔,時津黃水。由風熱客于陽明,上攻而成。初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若胃火盛,則唇焦口渴,便燥者即服涼膈散下之,法以清涼消毒散敷之即愈。

    方劑:涼膈散

    組成:黃芩薄荷梔子(生研)連翹(去心)

    石膏(生)甘草(生)

    芒硝大黃(各等分)

    水二鐘,苦竹葉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方歌】涼膈散醫(yī)肺胃熱,口渴唇焦便燥結,芩薄梔翹石膏草,芒硝大黃苦竹葉。

    又方:清涼消毒散

    組成:白芨乳香雄黃天花粉麝香烏藥山慈菇黃柏各等分,共研細末,雞子清和蜜水調敷。

    【方歌】清涼消毒去風熱,芨乳雄黃花粉麝,烏藥慈菇黃柏研,雞清蜜調毒即滅。

    又方: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