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方歌】面游風(fēng)燥熱濕成,面目浮腫癢蟲行,膚起白屑而癢極,破津黃水津血疼。
【注】此證生于面上,初發(fā)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干燥,時起白屑。次后極癢,抓破,熱濕,盛者津黃水,風(fēng)燥盛者津血,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厚味,以致陽明胃經(jīng)濕熱受風(fēng)而成。癢甚者,宜服消風(fēng)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抹摩風(fēng)膏緩緩取效。
方劑:摩風(fēng)膏
組成:麻黃(五錢)羌活(一兩)
白檀香(一錢)升麻(二錢)
白芨(一錢)防風(fēng)(二錢)
當(dāng)歸身(一錢)
用香油五兩,將藥浸五日,文火炸黃,即撈去渣,加黃蠟五錢,溶化盡,用絹濾過,攪?yán)渫磕ǒ徤稀?/p>
【方歌】摩風(fēng)膏抹游風(fēng)證,麻黃羌活白檀升,芨防歸身香油泡,炸黃去渣加蠟?zāi)?/p>
又方:消風(fēng)散(見項(xiàng)部鈕扣方)
黃連消毒飲仨腮仨(見頭部百會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