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水枝

    《全國中草藥匯編》:黃水枝拼音注音Huánɡ Shuǐ Zhī別名

    博落、虎耳草[陜西]

    來源

    虎耳草科黃水枝屬植物黃水枝Tiarella polyphylla D. Don,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曬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用于癰癤腫毒,跌打損傷,肝炎,咳嗽氣喘。

    用法用量

    2~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黃水枝拼音注音Huánɡ Shuǐ Zhī別名

    博落(《四川中藥志》)。

    出處

    《四川武隆藥植圖志》

    來源

    為虎耳草科植物黃水枝全草。

    生境分布

    生于林邊、路旁或陰濕的石壁上。分布我國中部至西南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2~44厘米。根狀莖橫走,黃褐色,具鱗片。莖有縱溝,綠色,被白色柔毛。基生葉心臟形至卵圓形,為不明顯的3~5裂,長約8厘米,寬約7.5厘米,先端鈍,具不整齊的鈍鋸齒,齒端有刺,邊緣有腺毛,基部心臟形,上面綠色,有白色腺毛;葉柄細,長5~15厘米,疏生長剛毛及短腺毛;莖生葉互生,2~3枚,葉較小而柄短,葉脈掌狀5出,較明顯,黃褐色??偁罨ㄐ蝽斏绷?,長達17厘米,密生短腺毛;苞片小,鉆形;花小,白色,每節(jié)2~4朵;萼5裂,三角形;花瓣小,線形;雄蕊10,較花冠長;雌蕊1,子房1室。蒴果有2角。種子數顆?;ㄆ?~7月。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無毒。"

    功能主治

    ①《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耳聾,氣喘。"

    ②《四川中藥志》:"散寒表汗,活血去瘀。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8錢;或浸酒。

    復方

    治咳嗽氣喘:鮮黃水枝一兩,芫荽四至五錢,水煎沖紅糖。每日早晚飯前各服-次,忌食酸辣、蘿卜菜。(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水枝拼音注音Huánɡ Shuǐ Zhī別名

    博落、高腳銅告牌、紫背金錢、虎耳草、防風七

    英文名Herb of Himalayan Foamflower出處

    出自《四川武隆藥植圖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虎耳草科植物黃水枝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iarella polyphylla D.Don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80-3800m之林下、灌叢和陰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臺灣、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黃水枝 多年生草本,高22-44cm。根莖橫生,黃褐色,具鱗片,直徑3-6mm。莖不分枝,有縱溝,綠色,被白色柔毛?;~心形至卵圓形,長3-8.5cm,寬2.5-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臟形,邊緣有腺毛和不整齊的鈍鋸齒,齒端有刺,上面綠色,被白色腺毛;葉柄長18cm,有伸展的長柔毛或腺毛;莖生葉互生,2-3枚,葉較小而柄短,葉脈掌狀5出,較明顯,黃褐色??偁罨ㄐ蝽斏?,直立,長8-25cm,密生短腺毛;苞片小,鉆形;花梗長約10mm;花萼白色,鐘形,裂片5,三角形,先端急尖;無花瓣;雄蕊10,較花冠長;花絲鉆形;雌蕊1,心皮2,不等大,下部合生,子房上位,1室,花柱2。蒴果有2角。種子多數?;ā⒐?-11月。

    性狀

    根莖細圓柱形,直徑3-6mm。表面褐色,具多數黃褐色鱗片及須根。莖細,圓柱形,有縱溝紋,長22-44,直徑3-6mm,灰綠色,被白色柔毛。葉多破碎,基生葉卵圓形或心形,長2-8cm,寬2.2-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邊緣具不整齊鈍鋸齒和腺毛,上面疏被腺毛,葉柄長5-15cm,被長柔毛和腺毛;莖生葉較小,掌狀脈5出,較明顯,葉柄短。有時可見枝端有總狀花序,密生腺毛,有的可見蒴果,長約1cm,具2角。氣微,味苦。

    藥理作用

    甲醇提取物對人血漿膽堿酯酶抑制活性較強,表現出大于80%的抑制活性。

    歸經

    肺經

    性味

    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主瘡癤,無名腫痛,咳嗽,氣喘,肝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搗爛

    復方

    治咳嗽氣喘: 鮮黃水枝一兩,芫荽四至五錢,水煎沖紅糖。每日早晚飯前各服一次,忌食酸辣、蘿卜菜。(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耳聾,氣喘。

    2.《四川中藥志》:散寒表汗,活血去瘀。治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木拼音注音Bān Jiū Mù別名斑鳩菊、白花毛桃來源菊科斑鳩菊屬植物茄葉斑鳩菊Vernonia solanifolia Benth.,以根和葉入藥。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洗凈切片曬干;葉秋季采。性味甘、苦,涼。功能主......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鳩菊別名豆腐渣樹、聾耳朵樹、雞菊花來源菊科斑鳩菊Vernonia esculenta Hemsl.[V. papillosa Franch.],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四川、云南、貴州。性味甘、澀,溫。功能主治消炎,解毒。主......
  • 別名暴馬子皮、白丁香、棒棒木、荷花丁香。英文名Syringae Cortex藥用部位木犀科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e (Blume.)Hara var.mandshurica (Maxim.)Hara的樹皮。植物形態(tài)灌......
  • 《全國中草藥匯編》:暴馬子拼音注音Bào Mǎ Zǐ別名荷花丁香、白丁香來源木犀科丁香屬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mandshurica (Maxim.) Hara ,以樹干及枝條......
  • 《中藥大辭典》:杯莧拼音注音Bēi Xiàn別名蛇見怕(《海南植物志》),鏡而草、蛇驚慌、細葉蛇總管、拔子彈草(《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