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由河北省中醫(yī)院博士生導師李佃貴教授等人完成的一項河北省科技廳科研資助課題研究結果顯示:以通降化濁、解毒和絡立法,應用中藥增生消膠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較好,從而為這一臨床常見難治病找到了一條新的治療思路。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難治性消化道疾病之一,并伴隨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胃癌癌前病變特點。尋找有效、可靠的治療方藥,一直是國內外醫(yī)學界努力探討的課題。為找到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李佃貴教授等人在河北省科技廳的資助下,結合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從中醫(yī)學的角度深入研究了該病的發(fā)病機制。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因飲食所傷、情志不舒所致。飲食所傷,情志不舒,則導致肝胃不和、胃氣失和、通降失職、濁邪內停;日久則脾失健運,水濕不化,郁而不解,蘊積成熱,熱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濁”“毒”內壅之勢,濕濁、熱毒進一步影響脾胃氣機升降,氣機阻滯則胃脘痞滿、疼痛、噯氣反復不解;熱毒傷陰,濁毒瘀阻胃絡,則導致胃失滋潤、腺體萎縮、胃液減少、腸上皮化生、增生隨之產生。故治療應以通降化濁解毒、消瘀和絡補虛立法。根據(jù)這一認識,他們將按有關部門制定的《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慢性萎縮性胃炎(CAC)纖維胃鏡及病理診斷標準和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確診的160例門診和住院該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10例)和對照組(50例),且兩組間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其中,治療組應用由紅景天、絞股藍、蛇莓、薏苡仁、枳實、白術、川芎、當歸等中藥組方濃縮制成的“增生消膠囊”進行治療,對照組應用三九胃泰沖劑沖服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兩個療程6個月的治療后,在主要癥狀消失方面,治療組110患者中,胃脘痞滿癥狀消失率為80%,胃脘痛消失率為70.29%,納呆消失率為68.48%,噯氣消失率為62.65%,口苦消失率為73.53%;而對照組上述癥狀的消失率則分別為36%、40.48%、56.25%、42.86%、34.62%、31.58%。治療組在上述癥狀改善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在臨床療效方面,經(jīng)1~2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110例患者中,臨床痊愈44例,占40%;顯效31例,占28.18%;有效28例,占25.45%;無效7例,占6.36%,總有效率93.64%。而對照組50例患者中,臨床痊愈9例,占18%;顯效12例,占24%;有效13例,占26%;無效16例,占32%,總有效率68%。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經(jīng)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顯示,治療組治療前有胃粘膜活動性炎癥的有47例,治療后仍有這種炎癥的還有9例,臨床治愈率達80.85%;對照組治療前有這種炎癥的有26例,治療后還有炎癥的有14例;臨床治愈率為46.15%。治療后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在胃黏膜萎縮改變方面,治療組胃黏膜萎縮110例患者,經(jīng)治療臨床治愈44例,治愈率達40%;而對照組50例胃黏膜萎縮患者,經(jīng)治療臨床治愈率9例,治愈率1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治療組66例腸化生患者中,臨床治愈31例,治愈率46.97%;而對照組20例患者中,臨床治愈4例,治愈率2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治療組伴有不典型增生患者26例,臨床治愈31例,治愈率49.97%;而對照組11例伴有不典型增生患者中,臨床治愈2例,治愈率18.18%。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這些對比研究結果均顯示中藥增生消膠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著較好療效。經(jīng)動物實驗也證實,增生消膠囊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由河北省中醫(yī)院博士生導師李佃貴教授等人完成的一項河北省科技廳科研資助課題研究結果顯示:以通降化濁、解毒和絡立法,應用中藥增生消膠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較好,從而為這一臨床常見難治病找到了一條新的治療思路。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難治性消化道疾病之一,并伴隨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胃癌癌前病變特點。尋找有效、可靠的治療方藥,一直是國內外醫(yī)學界努力探討的課題。為找到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李佃貴教授等人在河北省科技廳的資助下,結合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從中醫(yī)學的角度深入研究了該病的發(fā)病機制。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因飲食所傷、情志不舒所致。飲食所傷,情志不舒,則導致肝胃不和、胃氣失和、通降失職、濁邪內停;日久則脾失健運,水濕不化,郁而不解,蘊積成熱,熱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濁”“毒”內壅之勢,濕濁、熱毒進一步影響脾胃氣機升降,氣機阻滯則胃脘痞滿、疼痛、噯氣反復不解;熱毒傷陰,濁毒瘀阻胃絡,則導致胃失滋潤、腺體萎縮、胃液減少、腸上皮化生、增生隨之產生。故治療應以通降化濁解毒、消瘀和絡補虛立法。根據(jù)這一認識,他們將按有關部門制定的《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慢性萎縮性胃炎(CAC)纖維胃鏡及病理診斷標準和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確診的160例門診和住院該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10例)和對照組(50例),且兩組間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其中,治療組應用由紅景天、絞股藍、蛇莓、薏苡仁、枳實、白術、川芎、當歸等中藥組方濃縮制成的“增生消膠囊”進行治療,對照組應用三九胃泰沖劑沖服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兩個療程6個月的治療后,在主要癥狀消失方面,治療組110患者中,胃脘痞滿癥狀消失率為80%,胃脘痛消失率為70.29%,納呆消失率為68.48%,噯氣消失率為62.65%,口苦消失率為73.53%;而對照組上述癥狀的消失率則分別為36%、40.48%、56.25%、42.86%、34.62%、31.58%。治療組在上述癥狀改善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在臨床療效方面,經(jīng)1~2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110例患者中,臨床痊愈44例,占40%;顯效31例,占28.18%;有效28例,占25.45%;無效7例,占6.36%,總有效率93.64%。而對照組50例患者中,臨床痊愈9例,占18%;顯效12例,占24%;有效13例,占26%;無效16例,占32%,總有效率68%。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經(jīng)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顯示,治療組治療前有胃粘膜活動性炎癥的有47例,治療后仍有這種炎癥的還有9例,臨床治愈率達80.85%;對照組治療前有這種炎癥的有26例,治療后還有炎癥的有14例;臨床治愈率為46.15%。治療后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在胃黏膜萎縮改變方面,治療組胃黏膜萎縮110例患者,經(jīng)治療臨床治愈44例,治愈率達40%;而對照組50例胃黏膜萎縮患者,經(jīng)治療臨床治愈率9例,治愈率1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治療組66例腸化生患者中,臨床治愈31例,治愈率46.97%;而對照組20例患者中,臨床治愈4例,治愈率2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治療組伴有不典型增生患者26例,臨床治愈31例,治愈率49.97%;而對照組11例伴有不典型增生患者中,臨床治愈2例,治愈率18.18%。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這些對比研究結果均顯示中藥增生消膠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著較好療效。經(jīng)動物實驗也證實,增生消膠囊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