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據(jù)中國醫(yī)藥報廣東訊 近日,廣東省中醫(yī)院心臟中心郭力恒、張敏州等研究人員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對中醫(yī)胸痹程度與冠脈造影(CAG)結果的相關性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胸痹程度與冠心病嚴重程度往往不成正比。這一特殊病癥的發(fā)現(xiàn),為臨床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來,臨床中醫(yī)胸痹診斷,均參照我國1993年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簡稱《原則》)的標準實施。然而,臨床卻常遇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即胸痹癥狀不嚴重甚至不明顯的患者,冠脈造影病變程度卻嚴重。
為探討胸痹程度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互關系,研究人員將207例(男126例,女81例)住院患者進行中西醫(yī)對照研究。他們將患者典型心絞痛發(fā)作癥狀,以中醫(yī)胸痹按《原則》標準分為4個等級:即輕度、中度、輕重度和重度。西醫(yī)診斷則參照國際心臟病學會《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指標》,將患者CAG檢查診斷結果分為:不同程度冠脈病變、單支病變、雙支病變和多支病變類型。然后研究人員將胸痹分類與CAG病變分類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從中找出其病癥診斷的特征。
研究結果顯示,在中醫(yī)胸痹輕度組中,冠脈單支病變?yōu)?9.4%(15/51),雙支病變?yōu)?5.6%(16/45),多支病變?yōu)?7.0%(20/54)。而在胸痹重度組中,單支病變、雙支病變和多支病變比例反而降低,分別為19.6%(10/51)、33.3%(15/45)和14.8%(8/54)。同時,單支、雙支和多支病變所占比例,在胸痹的中度和輕重度兩組中也呈依次下降狀況,其組間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提示胸痹輕度組中的單支、雙支和多支病變高于胸痹重度組,重度胸痹患者胸悶痛程度輕,表明冠心病心絞痛的程度和病情嚴重程度往往不成正比。
研究人員認為,出現(xiàn)這種不典型臨床癥狀原因:首先是由于患者長期慢性缺血使病變部位心肌對缺血缺氧產(chǎn)生了預適應。其次是因病變血管遠端形成側支循環(huán),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缺血缺氧癥狀。第三是多種合并疾患存在不同程度的冠脈病變,使心肌對缺血缺氧產(chǎn)生了一定的適應性。第四是一些老年患者敏感性下降,即使有心肌缺血加重,其臨床癥狀反應也不明顯。因此,為提高診治質(zhì)量,一定要結合循證醫(yī)學,作好胸痹程度和冠脈病變程度的評估,以防病情的誤診。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據(jù)中國醫(yī)藥報廣東訊 近日,廣東省中醫(yī)院心臟中心郭力恒、張敏州等研究人員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對中醫(yī)胸痹程度與冠脈造影(CAG)結果的相關性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胸痹程度與冠心病嚴重程度往往不成正比。這一特殊病癥的發(fā)現(xiàn),為臨床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來,臨床中醫(yī)胸痹診斷,均參照我國1993年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簡稱《原則》)的標準實施。然而,臨床卻常遇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即胸痹癥狀不嚴重甚至不明顯的患者,冠脈造影病變程度卻嚴重。
為探討胸痹程度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互關系,研究人員將207例(男126例,女81例)住院患者進行中西醫(yī)對照研究。他們將患者典型心絞痛發(fā)作癥狀,以中醫(yī)胸痹按《原則》標準分為4個等級:即輕度、中度、輕重度和重度。西醫(yī)診斷則參照國際心臟病學會《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指標》,將患者CAG檢查診斷結果分為:不同程度冠脈病變、單支病變、雙支病變和多支病變類型。然后研究人員將胸痹分類與CAG病變分類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從中找出其病癥診斷的特征。
研究結果顯示,在中醫(yī)胸痹輕度組中,冠脈單支病變?yōu)?9.4%(15/51),雙支病變?yōu)?5.6%(16/45),多支病變?yōu)?7.0%(20/54)。而在胸痹重度組中,單支病變、雙支病變和多支病變比例反而降低,分別為19.6%(10/51)、33.3%(15/45)和14.8%(8/54)。同時,單支、雙支和多支病變所占比例,在胸痹的中度和輕重度兩組中也呈依次下降狀況,其組間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提示胸痹輕度組中的單支、雙支和多支病變高于胸痹重度組,重度胸痹患者胸悶痛程度輕,表明冠心病心絞痛的程度和病情嚴重程度往往不成正比。
研究人員認為,出現(xiàn)這種不典型臨床癥狀原因:首先是由于患者長期慢性缺血使病變部位心肌對缺血缺氧產(chǎn)生了預適應。其次是因病變血管遠端形成側支循環(huán),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缺血缺氧癥狀。第三是多種合并疾患存在不同程度的冠脈病變,使心肌對缺血缺氧產(chǎn)生了一定的適應性。第四是一些老年患者敏感性下降,即使有心肌缺血加重,其臨床癥狀反應也不明顯。因此,為提高診治質(zhì)量,一定要結合循證醫(yī)學,作好胸痹程度和冠脈病變程度的評估,以防病情的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