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頸椎病的中藥外治法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由頸部外傷、勞損、風(fēng)濕等因素而誘發(fā)。中醫(yī)認為,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筋骨容易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其與腎虛有關(guān)。臨床實踐證明,中藥外治法治療頸椎病可取得顯著效果。

    熱敷法 藥用威靈仙、五加皮、蒼術(shù)、乳香、沒藥、白芷、三棱、莪術(shù)、木瓜、細辛、黃柏、大黃、赤芍、紅花、冰片等量各研細木,調(diào)勻,加食鹽和黃酒適量,炒到糊狀,裝入兩個棉布袋內(nèi),置鍋蒸至布袋40度左右,直敷患處,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兩袋交替使用,每次30分鐘左右,早晚各一次,藥物袋可數(shù)次使用。

    薄貼法 即膏藥外貼法。用川烏、草烏、羌活、獨活、川芎、秦艽、威靈仙、當歸、骨碎補、透骨草、補骨脂、桃仁、紅花、細辛、乳香、沒藥、煅磁石、白芥子、花椒等適量,加植物油1000克,按傳統(tǒng)熬育法加熱,去渣煉油加鉛丹成膏,待溫度低于100度時,將穿山甲、沉香適量研為細末,加入膏內(nèi)即成。用膏藥貼穴位或患處。每周換藥一次,連續(xù)用一個月。

    敷貼法 藥用制附片、桂枝、麝香、蟾酥研成細末調(diào)勻,加食醋適量調(diào)成糊狀,臨床治療時,如偏熱者加冰片、雄黃,偏濕者加蒼術(shù)、珍珠,血虛者加當歸、赤芍,偏腎虛者加黃芪、巴戟各適量研極細未,相兌調(diào)勻,外敷患處,每周1~2次。

    涂搽法 中藥制成煎劑、藥酒劑、油劑或軟膏等涂搽在患處。如復(fù)方馬錢子藥酒:制馬錢子、川草烏、威靈仙、三七、姜黃、水蛭、烏蛇、冰片等適量,切成粗粒,用75%的酒精適量,浸泡5~7天可用,涂擦頸椎部,每日4~6次,連續(xù)用1個月。

    藥枕法 藥用羌活、獨活、秦艽、防風(fēng)、桑枝、葛根、赤芍、桃仁、細辛、補骨脂、川芎、五加皮、荊芥各等量研末,調(diào)勻裝入布袋,制作枕頭,舒適使用。

更多中藥材
  •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歸肝、膽、肺經(jīng)。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陽舉陷,退熱截虐。采收加工除去雜質(zhì)和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藥材性狀:跟較細,圓錐形,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跟頭處多具細密環(huán)紋,質(zhì)稍軟,易折斷,斷面裂平坦,不顯纖維性,......
  • 黨參能益氣養(yǎng)血、健脾、補肺生津,跟人參有類似的功效,但是藥性平和,它補氣而不上火,補水而不生濕,養(yǎng)血而不滋膩,所以還有個小人參的稱號。正因為它的藥性平和,所以跟各種不同藥物的搭配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黨參配黃芪,適合虛咳氣喘、易疲勞、抵抗力差......
  • 一、天麻富含天麻素、香莢藍素、抗白質(zhì)、氨基酸、微量元素,其性辛溫、無毒,有抗氣絕、抗風(fēng)濕、鎮(zhèn)靜、鎮(zhèn)痙、鎮(zhèn)痛、補虛、平肝吸風(fēng)的功效,功能主治平肝吸風(fēng)止痙。用于頭痛、眩暈、肢體麻木、抽搐、破傷風(fēng)、頭昏眼花、神經(jīng)衰弱、風(fēng)寒失痹、小兒經(jīng)風(fēng)等癥。臨床......
  • 它健脾主要是對于脾陰不足和胃火比較旺的人,另外對于慢性腹瀉、慢性胃腸功能不好,它還有健脾止瀉的作用。除了健脾,山藥對一些肺氣虛、肺陰虛也有幫助,通常可以用淮山搭配蓮子、百合、玉竹來作為食療清補。除了這些,山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滋養(yǎng)腎陰......
  • 一、可以清熱解毒,甘草在中藥里有調(diào)和百藥的作用,就是很多有毒的藥物,吃的時候可以加以甘草來緩解毒性。二、清熱,它可以祛痰止咳,像甘草合劑就是以甘草為主來提取的一些有效成分。三、緩急止痛,緩急止痛是針對一些肌肉痙攣性的疼痛,《芍藥甘草湯》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