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保元湯 組成:黃芪24克,黨參24克,麥冬30克、丹參30克,檀香10克,砂仁10克,炒酸棗仁30克,葛根24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功能: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
主治:氣陰兩虛、心絡瘀阻證,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胸中刺痛、夜寐不寧、納呆食少,諸癥動則加重,舌質淡紅,舌苔白膩稍厚,脈細弱。臨床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出現(xiàn)上述證候者。
用法:氣陰兩虛、心絡瘀阻證,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胸中刺痛、夜寐不寧、納呆食少,諸癥動則加重,舌質淡紅,舌苔白膩稍厚,脈細弱。臨床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出現(xiàn)上述證候者。
方解:心主血脈而以氣為用,只有心氣旺盛,血液才能循行周身暢通無阻。若心氣不足,帥氣無力,血行遲緩瘀滯,瘀阻心絡則諸癥叢生。方用黃芪、黨參補益元氣,用麥冬補陰配陽,共為君藥;用桂枝、炙甘草助心陽、通經(jīng)脈,鼓舞氣血運行,心主神明,用酸棗仁安神定志,共為臣藥;血以活為要,故用丹參活血化瘀,氣以通為貴,故用檀香理氣寬胸,以防參芪之壅滯,用砂仁健脾和胃調氣化滯,使參芪麥冬補氣養(yǎng)陰而不礙脾,共為佐藥;心肺共居上焦,故用葛根升提清陽之氣載藥上行,故為使藥。諸藥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調氣安神之功。
臨床應用:胸痛如刺,舌有瘀斑者,加赤芍12克、桃仁12克、炒元胡12克;胸中悶痛者,加郁金15克、香附12克;胸悶痰多者,加瓜萎24克、前胡12克、半夏10克;口干舌燥者,去桂枝,砂仁改5克,加沙參24克、知母15克;脘悶納呆明顯者,加姜半夏10克、生山楂20克、生麥芽30克。邵念方
邵念方(1938年生),河南濮陽人,漢族,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畢業(yè)?,F(xiàn)任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30余年,對內科領域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和疑難危重病的診治,進行了潛心研究,具有高深的專業(yè)理論和技術水平,特別擅長心、腦血管及老年病的診治,并具獨特的診治方法。著有《臟腑證治與用藥》、《中醫(yī)診治心腦病證》、《中國針灸中藥治療疑難病證》、《中醫(yī)診斷學》等著作七部,發(fā)表《論中風病腑證》、《從臨床實踐中看中醫(yī)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優(yōu)勢》等論文40余篇。90年獲山東省科協(xié)自然科學成果獎二等獎二項。主持進行《調脂通脈片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與實驗研究》90年通過省級鑒定,專家評為全國領先水平,1996年獲省科委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又獲省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省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研制出“全息圓*磁針”對中風病半身不遂等病證有奇效。有二項專利,其中一項獲97美國愛因斯坦國際發(fā)明博覽會金獎。終生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邵念方教授勤于臨床實踐,善于探討醫(yī)理。強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理氣血、平衡陰陽。在臨床實踐中吸取現(xiàn)代科學精華來發(fā)展中醫(yī),振興中醫(yī)。在理論上有獨到見解,在臨床上療效卓著。因此,被推選為國際第一屆中醫(yī)心病會議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心病委員會委員,中西醫(yī)結合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科研基金評委會委員,山東省教委科技成果評委會委員,山東省料委科技成果評委會委員等職。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保元湯 組成:黃芪24克,黨參24克,麥冬30克、丹參30克,檀香10克,砂仁10克,炒酸棗仁30克,葛根24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功能: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
主治:氣陰兩虛、心絡瘀阻證,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胸中刺痛、夜寐不寧、納呆食少,諸癥動則加重,舌質淡紅,舌苔白膩稍厚,脈細弱。臨床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出現(xiàn)上述證候者。
用法:氣陰兩虛、心絡瘀阻證,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胸中刺痛、夜寐不寧、納呆食少,諸癥動則加重,舌質淡紅,舌苔白膩稍厚,脈細弱。臨床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出現(xiàn)上述證候者。
方解:心主血脈而以氣為用,只有心氣旺盛,血液才能循行周身暢通無阻。若心氣不足,帥氣無力,血行遲緩瘀滯,瘀阻心絡則諸癥叢生。方用黃芪、黨參補益元氣,用麥冬補陰配陽,共為君藥;用桂枝、炙甘草助心陽、通經(jīng)脈,鼓舞氣血運行,心主神明,用酸棗仁安神定志,共為臣藥;血以活為要,故用丹參活血化瘀,氣以通為貴,故用檀香理氣寬胸,以防參芪之壅滯,用砂仁健脾和胃調氣化滯,使參芪麥冬補氣養(yǎng)陰而不礙脾,共為佐藥;心肺共居上焦,故用葛根升提清陽之氣載藥上行,故為使藥。諸藥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調氣安神之功。
臨床應用:胸痛如刺,舌有瘀斑者,加赤芍12克、桃仁12克、炒元胡12克;胸中悶痛者,加郁金15克、香附12克;胸悶痰多者,加瓜萎24克、前胡12克、半夏10克;口干舌燥者,去桂枝,砂仁改5克,加沙參24克、知母15克;脘悶納呆明顯者,加姜半夏10克、生山楂20克、生麥芽30克。邵念方
邵念方(1938年生),河南濮陽人,漢族,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畢業(yè)?,F(xiàn)任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30余年,對內科領域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和疑難危重病的診治,進行了潛心研究,具有高深的專業(yè)理論和技術水平,特別擅長心、腦血管及老年病的診治,并具獨特的診治方法。著有《臟腑證治與用藥》、《中醫(yī)診治心腦病證》、《中國針灸中藥治療疑難病證》、《中醫(yī)診斷學》等著作七部,發(fā)表《論中風病腑證》、《從臨床實踐中看中醫(yī)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優(yōu)勢》等論文40余篇。90年獲山東省科協(xié)自然科學成果獎二等獎二項。主持進行《調脂通脈片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與實驗研究》90年通過省級鑒定,專家評為全國領先水平,1996年獲省科委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又獲省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省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研制出“全息圓*磁針”對中風病半身不遂等病證有奇效。有二項專利,其中一項獲97美國愛因斯坦國際發(fā)明博覽會金獎。終生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邵念方教授勤于臨床實踐,善于探討醫(yī)理。強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理氣血、平衡陰陽。在臨床實踐中吸取現(xiàn)代科學精華來發(fā)展中醫(yī),振興中醫(yī)。在理論上有獨到見解,在臨床上療效卓著。因此,被推選為國際第一屆中醫(yī)心病會議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心病委員會委員,中西醫(yī)結合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專業(yè)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科研基金評委會委員,山東省教委科技成果評委會委員,山東省料委科技成果評委會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