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王履
王履(1332--1391)字安道,號奇翁,又號畸叟和抱獨老人。元末明初昆山人。其于《醫(yī)經(jīng)溯洄集》中明確提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的見解,指出溫病的病因乃感天地惡毒異氣,溫病的機轉是熱自內達外,當以治里為主。
在治療原則上,他又吸收了金元醫(yī)家劉河間治病以瀉火為主的思想,主張傷寒治以辛溫解表,溫病則應治以辛涼苦寒。為后世溫病研究學者突破《傷寒論》的窠臼指明了方向,樹立了榜樣。
吳又可
《瘟疫論》吳又可(1561?-1661),諱有性,明·吳縣人,居洞庭東山。崇禎十四年瘟疫流行,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尤甚,一般醫(yī)生墨守傷寒治法,造成無數(shù)瘟疫患者被失治、誤治而喪命。吳氏深感痛惜,大聲疾呼守古法不合今病,并不怕傳染,深入疫區(qū),對瘟疫之病因病理、癥狀、發(fā)病規(guī)律、病理變化與治法方藥進行了大量的醫(yī)療實踐和觀察研究,并加以系統(tǒng)探討和全面總結,寫成《瘟疫論》二卷。這是我國第一部傳染病專著,在世界傳染病醫(yī)學史上具有重大的貢獻。
吳氏指出:傷寒與瘟疫在病因病理和癥候表現(xiàn)諸方面乃有霄壤之別。表現(xiàn)在:
1、傷寒的病因是六氣,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2、傷寒邪自皮膚腠理而入,疫邪自口鼻而入。
3、傷寒循六經(jīng)傳變,瘟疫邪伏募原,或外傳于經(jīng)、或內傳于腑(即所謂九傳),而出現(xiàn)各種臨床癥狀。
4、在治療時亦應區(qū)別對待:傷寒汗解在前,時疫汗解在后;傷寒投劑可使立汗,時疫汗解俟其內潰汗出,自然不可以期;傷寒解以發(fā)汗,時疫解以戰(zhàn)汗;傷寒發(fā)斑則病篤,時疫發(fā)斑為外解;傷寒初起以發(fā)表為先,時疫初起以疏利為主。
對于瘟疫的論治,吳氏提出了逐邪為第一要義、急證急攻、因證數(shù)攻等觀點,認為控制感染是愈病的關鍵,主張積極的抗感染療法。如邪在募原,宜達原飲疏利祛邪;外傳于經(jīng),用白虎湯解肌透表;內結胃腑,予承氣輩逐邪拔毒;疫后調理,以清燥養(yǎng)營湯滋陰養(yǎng)血。
《瘟疫論》的問世,不但為我國醫(yī)學提供了傳染病學的專門論著,且對稍后溫病學說的崛起亦具有重大的影響。
吳又可《瘟疫論》(照片)
葉桂
《臨證指南》葉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巖,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畔。祖、父俱精兒科,桂承家學初習幼科,后學力日進,擴充其道于內科一門。葉氏長于溫病及疑難雜病,未滿三十歲便聞名于世。
葉氏晚年嘗游于洞庭山,桂將積年論治溫病之經(jīng)驗講授于門人顧景文,顧氏即信筆錄記成篇。該篇首刊于唐大烈《吳醫(yī)匯講》卷一,名之《溫熱證治》,后為華蚰云《續(xù)選臨證指南》收輯,改名《葉天士溫熱論》。
《溫熱論》的聞世奠定了溫病學辨證論治的基礎,為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葉桂堪稱是吳門最杰出的醫(yī)學家。
首先,葉氏指出了溫病與傷寒之區(qū)別:
1)病因不同。傷寒由感受風寒所致,而溫病之病因是溫邪。
2)感邪異途。傷寒病邪初從皮毛腠理而入,先犯足太陽經(jīng),由表入里循六經(jīng)傳變;溫病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衛(wèi),由淺入深循衛(wèi)氣營血傳變。
3)癥候殊別。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由寒化熱入里,易傷陽氣;溫邪則熱變最速,表里俱屬熱證,易損陰津。
4)治法大異。傷寒在表用辛溫汗劑,疏散風寒,以救護陽氣為本;溫病在表用辛涼輕劑,透泄熱邪,以顧護津液為主。
其次,揭示了溫病衛(wèi)氣營血的辨證綱領?!稖責嵴摗分赋觯捍蠓部捶ǎl(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葉氏該段文字,闡明了溫病衛(wèi)氣營血淺深層次傳變的一般規(guī)律。衛(wèi)氣營血,由淺入深,是為溫病傳變的一般規(guī)律,然葉桂又提出逆?zhèn)餍陌?,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其邪始終在氣分留連者等溫病急進或緩進變化,故臨診尚須具體分析。
針對溫病衛(wèi)氣營血不同階段的治療,葉桂制訂了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原則,并且強調治療過程中須要顧護津掖。在救治神昏重癥方面,其用清營解毒,芳香開竅方藥可謂得心應手。
在溫病診法方面,葉桂十分重視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等客觀指征的檢查,并作出較詳細的總結。
從此,溫病學說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有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在治療外感病方面的一門與傷寒并列的專門學說,對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響。如章虛谷《醫(yī)門棒喝》云:邪之寒熱不同,治法迥異,豈可混哉!二千年來,紛紛議論,不能辨析明白。近世葉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變化,不獨為后學指南,而實補仲景之殘缺,厥功大矣?quot;
薛雪
薛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掃葉山人,清·吳縣人,居蘇州南園俞家橋。先攻儒業(yè),因母病而究心醫(yī)學,博覽群書見出人上,治療每奏奇效,與葉天士齊名。薛氏長于溫病,著《濕熱條辨》一卷,凡四十六條,初刊于嘉慶十四年。
吳中乃江南水鄉(xiāng),溫暖濕潤,易為細菌微生物恣生所害,溫邪挾濕者十居七八,誠如葉天士所語:吾吳濕邪害人最廣。惜乎葉氏《溫熱論》側重于溫熱病證,而疏于濕溫論治。薛氏《濕熱條辨》正是填補了這一重要的醫(yī)學空白,同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首先,薛氏指出了濕熱病邪與其他外感病之區(qū)別:
1、侵犯途徑不同。傷寒乃從皮毛而入,溫病則從口鼻而入,而濕熱病邪從皮毛而入者占十之一二,從口鼻而入者十居八九。
2、侵犯部位不同。傷寒之病首犯太陽,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而濕熱多為太陰陽明受病。
3、傳變規(guī)律不同。傷寒循六經(jīng)傳變,溫病典型者循衛(wèi)氣營血傳變,非典型者則逆?zhèn)餍陌?,而濕熱病屬陽明太陰?jīng)者居多,中氣實者則病陽明,中氣虛者則病太陰。病在二經(jīng)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jīng)之時者多在少陽厥陰。
其次,薛氏對于濕熱病的辨證治療有其獨特的見解,他根據(jù)病邪屬表屬里、濕重熱重,在上在下以及寒化熱化諸方面因素,歸納為濕熱本證、濕熱表證、濕邪偏重于里、濕熱并重于里、熱邪偏盛于里、濕熱充斥三焦、濕熱陰傷及濕熱陽虛等證型,從病機到病證,從治法到方藥條分縷析,《濕熱論篇》與《溫熱論》堪稱為溫病學說之姐妹篇。溫病學自明末吳又可《瘟疫論》開創(chuàng)了溫病理論之先河,繼之清初葉天士的《溫熱論》和薛生白的《濕熱論》的問世,由此形成的吳門醫(yī)派使中醫(yī)治療感染性疾病在方法學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在三百多年內一直居于國內外科技領先的地位。
繆遵義
繆遵義(1710-1793),字方彥,又字宜亭,號松子居士。清·吳縣人。乾隆丁巳進士,因母病而究心醫(yī)學,母既獲瘳而醫(yī)道日進,就診者塞滿街巷。其臨診立方多創(chuàng)新意,投藥每能奏效,他醫(yī)無不驚服,時稱葉桂、薛雪、繆遵義為吳中三名醫(yī)。其著作有《溫熱朗照》、《傷寒方集注》、《繆宜亭醫(yī)案》、《松心筆記》等?!稖責崂收铡钒司恚笛芯繙責岵〉膶V?,為繆氏晚年的力作。
對溫熱病的研究歷代有所闡發(fā),到了明清時期則掀起了高潮,以蘇州為中心的溫熱病大討論逐步推開。繆氏之書即將前賢的醫(yī)學成果加以匯輯,在編著以張路玉論述為總例,匯喻嘉言、周揚俊、吳又可、程郊倩等二十余家溫熱理論為課題,以會講的形式展開討論,起到很好的解惑明義的效果。《溫熱朗照》所引用的醫(yī)書種類之多。內容之廣,摘錄之精,難能可貴。所有醫(yī)話和醫(yī)案,甚為精辟,注釋的議論亦較中肯,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可惜的是《溫熱朗照》成書后不肯示人,秘為家本,隨著時世的變遷,終為蘇州市圖書館收藏,直至1993年《吳中醫(yī)集》整理出版,才得以將其收載刊行。
柳寶詒
柳寶詒(1842-1901),字谷孫,號冠群清·江陰周莊人。幼年習儒,后棄儒業(yè)醫(yī)。
長于診治溫病,曾懸壺京師,士大夫以病求治,輒著手成春,由是聲名籍甚。后歸里著書授徒,名振江浙。著有《溫熱逢源》、《柳寶詒醫(yī)案》、柳選四家醫(yī)案》等。
柳氏畢生致力于伏氣溫病的研究,有一定的成績。伏氣溫病是指感受外邪后,蘊伏于里,或因平素內熱,復為新邪誘發(fā)的溫病。大多初起即以里熱為主,與通常的溫病初起有表證者相異,與逆?zhèn)餍陌咭嗖煌?。柳氏的研究,揭示了對于某些特殊溫病病型的發(fā)病規(guī)律和治療經(jīng)驗,豐富了溫病學說的內涵。
柳氏治療伏氣溫病有如下特點:1、認為傷寒傷人之陽,溫病爍從之陽,而其正虛邪襲則一。故認為伏氣溫病雖傳變路徑不一,仍可循六經(jīng)論治。2、首創(chuàng)助陰托邪法治療溫病陰虛邪戀者。3、指出昏沉一癥在溫病中非大實即大虛。純屬實熱者往往每得大解而即覺清醒,非純虛者可比。此一見解,確為經(jīng)驗之談。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王履
王履(1332--1391)字安道,號奇翁,又號畸叟和抱獨老人。元末明初昆山人。其于《醫(yī)經(jīng)溯洄集》中明確提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的見解,指出溫病的病因乃感天地惡毒異氣,溫病的機轉是熱自內達外,當以治里為主。
在治療原則上,他又吸收了金元醫(yī)家劉河間治病以瀉火為主的思想,主張傷寒治以辛溫解表,溫病則應治以辛涼苦寒。為后世溫病研究學者突破《傷寒論》的窠臼指明了方向,樹立了榜樣。
吳又可
《瘟疫論》吳又可(1561?-1661),諱有性,明·吳縣人,居洞庭東山。崇禎十四年瘟疫流行,山東、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尤甚,一般醫(yī)生墨守傷寒治法,造成無數(shù)瘟疫患者被失治、誤治而喪命。吳氏深感痛惜,大聲疾呼守古法不合今病,并不怕傳染,深入疫區(qū),對瘟疫之病因病理、癥狀、發(fā)病規(guī)律、病理變化與治法方藥進行了大量的醫(yī)療實踐和觀察研究,并加以系統(tǒng)探討和全面總結,寫成《瘟疫論》二卷。這是我國第一部傳染病專著,在世界傳染病醫(yī)學史上具有重大的貢獻。
吳氏指出:傷寒與瘟疫在病因病理和癥候表現(xiàn)諸方面乃有霄壤之別。表現(xiàn)在:
1、傷寒的病因是六氣,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2、傷寒邪自皮膚腠理而入,疫邪自口鼻而入。
3、傷寒循六經(jīng)傳變,瘟疫邪伏募原,或外傳于經(jīng)、或內傳于腑(即所謂九傳),而出現(xiàn)各種臨床癥狀。
4、在治療時亦應區(qū)別對待:傷寒汗解在前,時疫汗解在后;傷寒投劑可使立汗,時疫汗解俟其內潰汗出,自然不可以期;傷寒解以發(fā)汗,時疫解以戰(zhàn)汗;傷寒發(fā)斑則病篤,時疫發(fā)斑為外解;傷寒初起以發(fā)表為先,時疫初起以疏利為主。
對于瘟疫的論治,吳氏提出了逐邪為第一要義、急證急攻、因證數(shù)攻等觀點,認為控制感染是愈病的關鍵,主張積極的抗感染療法。如邪在募原,宜達原飲疏利祛邪;外傳于經(jīng),用白虎湯解肌透表;內結胃腑,予承氣輩逐邪拔毒;疫后調理,以清燥養(yǎng)營湯滋陰養(yǎng)血。
《瘟疫論》的問世,不但為我國醫(yī)學提供了傳染病學的專門論著,且對稍后溫病學說的崛起亦具有重大的影響。
吳又可《瘟疫論》(照片)
葉桂
《臨證指南》葉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巖,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畔。祖、父俱精兒科,桂承家學初習幼科,后學力日進,擴充其道于內科一門。葉氏長于溫病及疑難雜病,未滿三十歲便聞名于世。
葉氏晚年嘗游于洞庭山,桂將積年論治溫病之經(jīng)驗講授于門人顧景文,顧氏即信筆錄記成篇。該篇首刊于唐大烈《吳醫(yī)匯講》卷一,名之《溫熱證治》,后為華蚰云《續(xù)選臨證指南》收輯,改名《葉天士溫熱論》。
《溫熱論》的聞世奠定了溫病學辨證論治的基礎,為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葉桂堪稱是吳門最杰出的醫(yī)學家。
首先,葉氏指出了溫病與傷寒之區(qū)別:
1)病因不同。傷寒由感受風寒所致,而溫病之病因是溫邪。
2)感邪異途。傷寒病邪初從皮毛腠理而入,先犯足太陽經(jīng),由表入里循六經(jīng)傳變;溫病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衛(wèi),由淺入深循衛(wèi)氣營血傳變。
3)癥候殊別。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由寒化熱入里,易傷陽氣;溫邪則熱變最速,表里俱屬熱證,易損陰津。
4)治法大異。傷寒在表用辛溫汗劑,疏散風寒,以救護陽氣為本;溫病在表用辛涼輕劑,透泄熱邪,以顧護津液為主。
其次,揭示了溫病衛(wèi)氣營血的辨證綱領?!稖責嵴摗分赋觯捍蠓部捶ǎl(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葉氏該段文字,闡明了溫病衛(wèi)氣營血淺深層次傳變的一般規(guī)律。衛(wèi)氣營血,由淺入深,是為溫病傳變的一般規(guī)律,然葉桂又提出逆?zhèn)餍陌?,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其邪始終在氣分留連者等溫病急進或緩進變化,故臨診尚須具體分析。
針對溫病衛(wèi)氣營血不同階段的治療,葉桂制訂了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原則,并且強調治療過程中須要顧護津掖。在救治神昏重癥方面,其用清營解毒,芳香開竅方藥可謂得心應手。
在溫病診法方面,葉桂十分重視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等客觀指征的檢查,并作出較詳細的總結。
從此,溫病學說從病因病機到辨證施治有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成為在治療外感病方面的一門與傷寒并列的專門學說,對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響。如章虛谷《醫(yī)門棒喝》云:邪之寒熱不同,治法迥異,豈可混哉!二千年來,紛紛議論,不能辨析明白。近世葉天士始辨其源流,明其變化,不獨為后學指南,而實補仲景之殘缺,厥功大矣?quot;
薛雪
薛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掃葉山人,清·吳縣人,居蘇州南園俞家橋。先攻儒業(yè),因母病而究心醫(yī)學,博覽群書見出人上,治療每奏奇效,與葉天士齊名。薛氏長于溫病,著《濕熱條辨》一卷,凡四十六條,初刊于嘉慶十四年。
吳中乃江南水鄉(xiāng),溫暖濕潤,易為細菌微生物恣生所害,溫邪挾濕者十居七八,誠如葉天士所語:吾吳濕邪害人最廣。惜乎葉氏《溫熱論》側重于溫熱病證,而疏于濕溫論治。薛氏《濕熱條辨》正是填補了這一重要的醫(yī)學空白,同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首先,薛氏指出了濕熱病邪與其他外感病之區(qū)別:
1、侵犯途徑不同。傷寒乃從皮毛而入,溫病則從口鼻而入,而濕熱病邪從皮毛而入者占十之一二,從口鼻而入者十居八九。
2、侵犯部位不同。傷寒之病首犯太陽,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而濕熱多為太陰陽明受病。
3、傳變規(guī)律不同。傷寒循六經(jīng)傳變,溫病典型者循衛(wèi)氣營血傳變,非典型者則逆?zhèn)餍陌?,而濕熱病屬陽明太陰?jīng)者居多,中氣實者則病陽明,中氣虛者則病太陰。病在二經(jīng)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jīng)之時者多在少陽厥陰。
其次,薛氏對于濕熱病的辨證治療有其獨特的見解,他根據(jù)病邪屬表屬里、濕重熱重,在上在下以及寒化熱化諸方面因素,歸納為濕熱本證、濕熱表證、濕邪偏重于里、濕熱并重于里、熱邪偏盛于里、濕熱充斥三焦、濕熱陰傷及濕熱陽虛等證型,從病機到病證,從治法到方藥條分縷析,《濕熱論篇》與《溫熱論》堪稱為溫病學說之姐妹篇。溫病學自明末吳又可《瘟疫論》開創(chuàng)了溫病理論之先河,繼之清初葉天士的《溫熱論》和薛生白的《濕熱論》的問世,由此形成的吳門醫(yī)派使中醫(yī)治療感染性疾病在方法學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在三百多年內一直居于國內外科技領先的地位。
繆遵義
繆遵義(1710-1793),字方彥,又字宜亭,號松子居士。清·吳縣人。乾隆丁巳進士,因母病而究心醫(yī)學,母既獲瘳而醫(yī)道日進,就診者塞滿街巷。其臨診立方多創(chuàng)新意,投藥每能奏效,他醫(yī)無不驚服,時稱葉桂、薛雪、繆遵義為吳中三名醫(yī)。其著作有《溫熱朗照》、《傷寒方集注》、《繆宜亭醫(yī)案》、《松心筆記》等?!稖責崂收铡钒司恚笛芯繙責岵〉膶V?,為繆氏晚年的力作。
對溫熱病的研究歷代有所闡發(fā),到了明清時期則掀起了高潮,以蘇州為中心的溫熱病大討論逐步推開。繆氏之書即將前賢的醫(yī)學成果加以匯輯,在編著以張路玉論述為總例,匯喻嘉言、周揚俊、吳又可、程郊倩等二十余家溫熱理論為課題,以會講的形式展開討論,起到很好的解惑明義的效果。《溫熱朗照》所引用的醫(yī)書種類之多。內容之廣,摘錄之精,難能可貴。所有醫(yī)話和醫(yī)案,甚為精辟,注釋的議論亦較中肯,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可惜的是《溫熱朗照》成書后不肯示人,秘為家本,隨著時世的變遷,終為蘇州市圖書館收藏,直至1993年《吳中醫(yī)集》整理出版,才得以將其收載刊行。
柳寶詒
柳寶詒(1842-1901),字谷孫,號冠群清·江陰周莊人。幼年習儒,后棄儒業(yè)醫(yī)。
長于診治溫病,曾懸壺京師,士大夫以病求治,輒著手成春,由是聲名籍甚。后歸里著書授徒,名振江浙。著有《溫熱逢源》、《柳寶詒醫(yī)案》、柳選四家醫(yī)案》等。
柳氏畢生致力于伏氣溫病的研究,有一定的成績。伏氣溫病是指感受外邪后,蘊伏于里,或因平素內熱,復為新邪誘發(fā)的溫病。大多初起即以里熱為主,與通常的溫病初起有表證者相異,與逆?zhèn)餍陌咭嗖煌?。柳氏的研究,揭示了對于某些特殊溫病病型的發(fā)病規(guī)律和治療經(jīng)驗,豐富了溫病學說的內涵。
柳氏治療伏氣溫病有如下特點:1、認為傷寒傷人之陽,溫病爍從之陽,而其正虛邪襲則一。故認為伏氣溫病雖傳變路徑不一,仍可循六經(jīng)論治。2、首創(chuàng)助陰托邪法治療溫病陰虛邪戀者。3、指出昏沉一癥在溫病中非大實即大虛。純屬實熱者往往每得大解而即覺清醒,非純虛者可比。此一見解,確為經(jīng)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