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是中老年(45歲以上)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一部分。多見于腹主動脈及下肢大、中型動脈硬化狹窄和繼發(fā)血栓形成引起閉塞,使肢體發(fā)生缺血。
臨床表現(xiàn):早期主要患腳怕冷、麻木、間歇性跛行、小腿痛脹和肌肉萎縮,病情進行多較緩慢。如腹主動脈下端或髂動脈發(fā)生閉塞時,走路后整個臀部和肢體都有酸脹疼痛與乏力感。如肢端動脈發(fā)生急性血栓閉塞時,患腳突然嚴重缺血,出現(xiàn)蒼白、紫紺、瘀黑、冰冷、持續(xù)靜息痛,夜間更為劇烈,甚至肢端出現(xiàn)壞疽或潰瘍感染,嚴重者出現(xiàn)全身中毒癥,往往導致心、腦、腎等血管病變。
本病的診斷依據(jù),發(fā)病年齡較大,有下肢慢性缺血癥,患肢相應部位的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腹股動脈狹窄處可聽到收縮期雜音。X線動脈造影可顯示動脈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不規(guī)則狹窄或閉塞。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眼底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在診斷上需與男青年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女青年的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區(qū)別。
本病的發(fā)病因素,與脂質代謝紊亂有密切關系,動脈壁功能障礙也是重要因素。
西醫(yī)治療本病常用擴血管、降脂、抗凝類藥物,以及選擇性動脈重建手術。本病壞疽發(fā)生后,療效較差。
本病一般屬中醫(yī)“痛痹”、“痿證”、“脫疽”等病癥范疇。本病多由脾腎陽虛氣弱,痰濕不化,痰瘀凝結絡脈而致病。以益氣溫腎、活血通絡、祛痰化瘀等法治療。有心腎虛者,有肝陽亢者,有感染化熱者,有氣陰兩虧者,益兼顧并治。本病早期療效較好,故早期診斷與防止,至關重要。
[臨床療效]采用純中藥治療本病早期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114例,痊愈105例(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好轉9例(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總有效率100%。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是中老年(45歲以上)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一部分。多見于腹主動脈及下肢大、中型動脈硬化狹窄和繼發(fā)血栓形成引起閉塞,使肢體發(fā)生缺血。
臨床表現(xiàn):早期主要患腳怕冷、麻木、間歇性跛行、小腿痛脹和肌肉萎縮,病情進行多較緩慢。如腹主動脈下端或髂動脈發(fā)生閉塞時,走路后整個臀部和肢體都有酸脹疼痛與乏力感。如肢端動脈發(fā)生急性血栓閉塞時,患腳突然嚴重缺血,出現(xiàn)蒼白、紫紺、瘀黑、冰冷、持續(xù)靜息痛,夜間更為劇烈,甚至肢端出現(xiàn)壞疽或潰瘍感染,嚴重者出現(xiàn)全身中毒癥,往往導致心、腦、腎等血管病變。
本病的診斷依據(jù),發(fā)病年齡較大,有下肢慢性缺血癥,患肢相應部位的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腹股動脈狹窄處可聽到收縮期雜音。X線動脈造影可顯示動脈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不規(guī)則狹窄或閉塞。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眼底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在診斷上需與男青年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女青年的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區(qū)別。
本病的發(fā)病因素,與脂質代謝紊亂有密切關系,動脈壁功能障礙也是重要因素。
西醫(yī)治療本病常用擴血管、降脂、抗凝類藥物,以及選擇性動脈重建手術。本病壞疽發(fā)生后,療效較差。
本病一般屬中醫(yī)“痛痹”、“痿證”、“脫疽”等病癥范疇。本病多由脾腎陽虛氣弱,痰濕不化,痰瘀凝結絡脈而致病。以益氣溫腎、活血通絡、祛痰化瘀等法治療。有心腎虛者,有肝陽亢者,有感染化熱者,有氣陰兩虧者,益兼顧并治。本病早期療效較好,故早期診斷與防止,至關重要。
[臨床療效]采用純中藥治療本病早期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114例,痊愈105例(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好轉9例(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總有效率100%。